原標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資源保障
——學習十八大報告的初步體會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上代表黨中央所作的報告,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要求,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國土資源支撐各行各業,影響改革發展,準確把握、全面貫徹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思想、新目標、新任務、新舉措極為重要。
十八大報告確立科學發展觀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進一步闡明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國土資源工作全過程,更加主動地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國土資源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
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對國土資源工作來說,更加自覺地貫徹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們的政治責任,也是我們的履職要求。
國土資源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要素,始終是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問題。國土資源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效率與公平、開發與保護、服務與監管以及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代際之間等一系列關系,歸結起來,一是要正確處理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落實到國土資源工作中,就是保障發展應當更加有力。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落實到國土資源工作中,就是保護資源應當更加有效。二是要正確處理維護國家資源利益與保障群眾資源權益的關系。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落實到國土資源工作中,就是在依法維護資源開發秩序、保障社會整體和長遠利益、確保國家資源安全的同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應當更加堅定。大量實踐表明,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保障國家資源利益與維護群眾資源權益并非零和關系,只要應對得當,可以在科學發展中達到高度統一。
十六大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們始終把國土資源工作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大局中來謀劃和推動,始終把增強資源保障能力、提高資源保護水平、維護群眾資源權益作為中心工作抓住不放,在保發展、保紅線、保民生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較好地履行了部門職責。
面向未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國土資源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擔負著更加艱巨復雜的任務。最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是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資源稟賦決定了資源約束將長期存在。我國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和25%,難利用地多、宜農地少,水土資源空間匹配性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品位低、貧礦多,難選冶礦多。另一方面,經濟長期較快發展導致對資源的剛性需求持續增長。近十年間,我國礦產資源供應增速比前十年平均值提高0.5~1倍,但也未能趕上快速的需求增長,2011年原油、鐵、銅、鋁等對外依存度均在55%以上。近年來,全國每年建設用地實際需求在1000萬畝以上,與用地計劃指標之間的缺口不斷增大。未來立足擴大內需、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無論土地還是礦產資源需求都將呈現更加強勁的增長態勢。伴隨資源瓶頸制約日趨嚴重,由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利益矛盾也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土地財政”和“礦業經濟”受到地方追捧的情況下,要求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礦產開發利益的訴求和糾紛不斷增多,潛伏的社會風險不容低估。面對嚴峻形勢和復雜局面,我們必須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勇于實踐、勇于創新,努力把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維護權益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第一,努力穩定土地供應。在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用地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穩定土地供應,意味著既要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切實降低經濟增長的土地消耗,又要實行差別化管理,加大土地內涵挖潛、結構優化和布局調整的力度,多渠道拓寬建設用地供應。我國長期粗放擴張積存了大量建設用地可以盤活利用,同時我國國土遼闊,可以騰挪利用的空間很大,只要政策適當,穩定土地供應是可行的。關鍵是要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妨礙節約和合理用地的思想觀念和制度機制弊端。要在總結提升實踐經驗基礎上,全面推進城鎮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低丘緩坡和未利用土地開發、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各項試點,著力打造節約和合理用地的制度平臺,以盡可能少占地特別是少占耕地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發展。
第二,加快實施找礦突破。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產生的巨大資源需求,在堅持開源節流并舉和完善多元供應的基礎上,必須把立足點和注意力更多放在國內,切實加大找礦力度、增加資源儲備,這是遏制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上升勢頭、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必然選擇。為此,要加快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面推行和不斷完善地質找礦新機制,著力打造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平臺,全面落實“358”目標,盡快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要加強清潔、高效能源資源和新礦物材料的調查評價與勘查,在提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的同時,有效調整能源結構向清潔、高效、安全方向的轉變,鞏固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第三,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糧食安全的特殊地位和耕地供需的嚴峻形勢,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保護耕地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中之重,全面推進耕地數量管控、質量管理和生態管護。要堅守耕地數量紅線,充分發揮土地規劃和計劃的統籌管控作用,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建設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堅守耕地質量紅線,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認真落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積極應用農用地分等定級和土壤地質調查成果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在有條件地區強制推行耕作層剝離再利用;要堅守耕地生態紅線,發揮耕地綠色隔離、碳儲碳匯和文化傳承功能,對退化耕地進行生態重建,在生態脆弱地區和后備資源枯竭地區探索耕地占補平衡新途徑。
第四,加強礦產資源保護。以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礦產資源保護,堅持點上開發與面上保護并舉、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要加強重要優勢礦產資源保護和開采管理,合理控制焦煤、肥煤、氣煤等特殊煤種的開采規模,繼續對鎢、錫、銻等特定礦種實行年度開采總量控制,對螢石、高鋁耐火粘土等優勢礦產實行限制性開采,嚴防過度開發稀有、稀土和稀散等新興材料資源;要嚴格礦產資源開發準入管理,加強對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礦區的監管和保護,建立重要礦產地戰略儲備。
第五,著力維護群眾權益。資源開發利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資源合法權益放在國土資源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賦予農民合法有據的權利保障;加快改革征地制度,落實“縮小范圍、提高標準、分享增值、多元安置、程序公平、救濟有效”的總要求;規范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著力構建礦山企業與當地群眾利益共享機制,使資源開發收益更多地向當地傾斜、更好地服務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報告科學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行動綱領,完整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我們必須從戰略全局出發系統謀劃國土資源工作,圍繞五位一體總布局奮力開拓國土資源工作新局面
十八大報告強調,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國土資源是發展之基、財富之源,是民生所依、國計所系。國土資源改革發展融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過程,貫穿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完善國土資源市場配置和宏觀調控機制,加快實現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轉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法治化;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加強國土資源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國土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構筑國土資源社會管理平臺,促進和諧國土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方位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法制體制機制建設,構建國土資源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