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 垚
2013年11月26日07: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優良傳統上升為黨內法規,強化制度權威
“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飯包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點燈籠訪貧農。”這首歌謠,傳唱于當年的中共蘇區,道出了人們心中黨的干部節儉奉公的形象。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素來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相關方面的制度建設也一直在探索、推進。
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十六號訓令——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關于反貪污浪費的指示》、《中央節約檢查委員會關于處理貪污、浪費及克服官僚主義錯誤的若干規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厲行節約的緊急規定》、《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到近期的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以及會議費管理新規、賀卡節禮“禁令”,編制細密的制度“防護網”,歷來受到我們黨的高度重視。
“以往大多是通過黨紀政紀來進行約束,比如以內部通知的方式發布,此次提升到黨內法規的高度,既表明了中央對解決‘四風’問題抓牢抓緊的決心,也保證了從源頭上狠剎鋪張浪費之風的可行性。”王韶興指出。
黨內法規中的條例,通常是指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的全面規定。以條例的形式制約浪費、厲行節約,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說,隨著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制度剛性約束力的不斷加強,制度設定的精細化程度加深,我們黨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的“制度權威”也升級到了新的版本。
嚴格執行,形成“大落實”格局是重中之重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條例》的效果關鍵要看貫徹和實施。”王韶興認為,制度制定之后,如何維護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真正確保貫徹不打折扣、落實不偏不虛,是更加艱巨的任務。
“對涉及《條例》的制度,要按照實體性(做什么)、程序性(怎樣做)、保障性(違背了如何糾正)的要求加以細化。”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姚桓教授認為,制度的細化還應該包括解決制度缺口、制度碎片化、制度交叉沖突的現象。同時,更細化、更具操作性的配套規定也很重要。
“比如《條例》規定公務活動中的資金、資產、資源使用等情況應予以公開并接受監督,那么,這個公務活動包括哪些?這個是要更細化的著力點之一。”高新民說,各地各部門跟進《條例》的配套工作,值得關注。
形成“大落實”的格局也是重中之重。保證《條例》執行的剛性,防止制度疲軟,不僅要全黨動手,還要全社會一起動手,形成“大落實”的執行格局,這與政務信息公開、行政費用控制、增強財政預算約束、加強懲戒問責力度等,都密切相關。
“貫徹落實《條例》不能當做單純的技術性工作來做。”姚桓認為,還是要把“教育先行”這個“老話”重提并一直提下去。《條例》的制度權威要滲透出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要與宗旨教育、艱苦奮斗教育聯系在一起,解決思想深處的問題,克服模糊思想和錯誤認識。諸如樹立“例外即是破壞”的觀念,建立對浪費“零容忍”的心理,培育“越雷池即羞恥”的認知等,都是《條例》能夠取得長久效用的“軟約束”。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