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中 張鮮明
“一切為了群眾,是干部的職責”
吳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就是三條:有飯吃,有房住,有錢花。一句話,就是過上富裕的生活。他說:“啥叫聯系群眾?當干部的,把大伙領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聯系群眾。”
為了讓群眾有飯吃,幾十年來他造地不止,人們稱他“造地書記”。
為了造地,他在獅豹頭的山溝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個寒暑。
為了造地,他在十冬臘月跳進結冰的河水中壘石堰。
為了造地,他累得暈倒在地,在工程搶險中險些被滾石砸死。
在獅豹頭,吳金印帶領群眾在亂石滾滾的河灘和荒溝野嶺上造出了2400多畝旱澇保收田,解決了當地群眾的溫飽問題。
吳金印調任唐莊鎮黨委書記之后,瞄上了鎮子西北方向那10多公里長的后山溝和10多公里長的十里溝。1992年10月,他帶領唐莊鎮機關干部,扛著鋪蓋卷,拉著鍋碗瓢盆和勞動工具,在雜草叢生的后山溝安營扎寨,組織起近萬人的造田大軍,開動3000多臺大小車輛和施工機械,連續奮戰兩個月,造出了1000多畝良田。第二年冬天,他們又在十里溝造田1000多畝。
2009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唐莊段,占用耕地1420畝,開挖土石方約740萬立方米,堆放這些土需要占用很多耕地。吳金印決定抓住這個機遇,用該工程剝離出來的耕作表層土在十里溝閘溝造田。經過200多天奮戰,他們在這條荒溝里造出了1810畝良田。如今,全長11.8公里的金門溝造田工程也已啟動,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畝。
荒溝造田,荒山造田,復耕廢棄窯場,復耕拆遷的村莊,這些年來,吳金印帶領唐莊鎮干部群眾造地1.5萬畝。與此同時,他們對全鎮的荒山進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魚鱗坑以保住水土,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壘上石堰,將其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造田治山的日子里,吳金印和唐莊鎮干部吃住在四處漏風的工棚里,天不亮就起來搬石運土,掄錘打釬。2001年冬的一天,干了一天活的吳金印,夜里突然感到嚴重的腹疼。第二天,他發現尿液帶血。醫生建議他馬上到大醫院檢查。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他沒有驚動鎮里的干部,只讓兒子陪著他到外地做了手術。傷口剛剛愈合,他又馬上回到工地,人們動情地說:“吳書記,你這樣干,是在為俺老百姓拼命啊!”
群眾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如何讓他們盡快過上小康生活、過上城里人那樣的生活,是吳金印一個新的夢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莊鎮的代莊、雙蘭、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規劃,建成了一批別墅式農民新居。2000年,他們又制定了《唐莊鎮村莊規劃建設實施具體辦法》,按高標準進行村莊綜合整治。如今,唐莊鎮85%的農戶住進了新居。
說起新型社區建設,四合社區的居民能講出一長串故事。
2005年,衛輝市行政區劃調整,谷駝、張莊、靳灣、虎掌溝這四個國家級貧困村劃歸唐莊鎮。這幾個村,地處太行山區,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當地群眾吃水難、吃糧難、走路難、看病難、上學難、娶媳婦難。劃歸唐莊鎮的第二天,吳金印就安排人往這幾個村送水,并親自到群眾家中探望。看到山里群眾的生活境況,吳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慮搬下山去,在鎮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建個新村?村民們激動地說:“吳書記,您是替俺辦好事哩,俺聽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吳金印又帶著社區規劃和住房圖紙,挨家挨戶征求意見、商量建房標準。從2008年開始,吳金印帶領鎮機關干部與群眾一起動手建設四合社區。鎮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勞動是盡義務,村民出工卻可以拿到工錢,用村民的話說就是“蓋房掙錢,建我家園”。這是一個以別墅為主、功能合理、設施齊全的社區,設計標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落后。鎮里不僅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社區公共設施建設,而且給每戶建別墅的村民補助2.5萬元。同時,讓困難戶、五保戶和殘疾人免費住進了社區公寓樓。
那天,走在四合社區的感恩路上,71歲的村民王法對記者說:“你看這房子多好,你看這路多光,你看這路燈多亮,真跟做夢一樣……”他說,入住社區那天,村民們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號:“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吳書記!”
對于城鎮化建設,吳金印想得很深。他覺得,城鎮化絕不僅僅是蓋一些新樓讓大家搬進去這么簡單,關鍵是要解決好群眾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為此,唐莊鎮做出規定,凡是因建廠、建社區、建公益事業等占地人均三分以上(含三分)的戶,鎮政府出資每人每年50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鎮里還規定,完全沒有土地的農戶,全家享受低保;現有土地人均三分以下(含三分)的農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和17歲以下的孩子享受低保;現有土地人均五分以下(含五分)的農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享受低保。同時保證每戶一至三口至少有一人就業,四至六口至少有兩人就業,七口以上至少有三人就業。鎮里還通過貼息貸款、提供信息服務等多種方式,扶持農村社區居民成立了種植、養殖、運輸等合作社,促進了居民就業,提高了農民收入。
吳金印深知無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來他始終把發展工業作為帶領群眾奔富路的重要途徑。上個世紀80年代末,唐莊鎮大力發展“石頭經濟”,辦起了100多家石砟廠、一家上規模的水泥廠和一批石灰窯,使西部山區群眾迅速致富。當發現粉塵污染給周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時,吳金印聽從群眾意見,決定關停污染嚴重的石砟廠和石灰窯。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吳金印就跟大家說:“咱發展經濟還不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如果環境破壞了,就是給個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絕不能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事情!”最終,他們將8家規模較大、環保達標的石頭加工企業遷往深山區,其余的石砟廠、磚窯、石灰窯全部拆除。
10多年來,唐莊鎮先后投資5億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修筑了五縱五橫10條高標準公路,鋪設供水管網6.5萬米,排水管網6萬米,建設110千伏變電站2座、小型變電站10多座,建設日供水1萬噸的水廠2個、日處理2萬噸污水處理廠一座,西氣東輸的天然氣輻射鎮區各個廠礦和村莊,實現了路、水、電、氣、通訊、綠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時,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跟蹤服務等方面實行一站式、零障礙、心貼心服務。他們通過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前來投資建廠。
2010年,為了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百威英博啤酒集團在唐莊投資建廠,吳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該集團總部所在地上海,誠懇地邀請他們到唐莊考察。一連幾天,吳金印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兩眼熬得通紅。百威英博啤酒集團高層被吳金印的真情所打動,在綜合評估各方面條件之后,決定把投資27億元、年產啤酒100萬噸的項目放在唐莊鎮。該集團一位高管說,他們選擇唐莊鎮,除了這里的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備之外,主要是欽佩吳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團決定要在3月19日舉行唐莊項目奠基儀式。在短短28天內拉80多萬立方米土方、平出600畝大的工地,這是連對方都感到難以完成的任務。吳金印動員全鎮機關干部搬進工棚,展開工程大會戰。幾十輛鏟車、推土機,幾百輛大卡車日夜不停地工作,吳金印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在工程最緊要的幾天里,他更是徹夜不眠,硬是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了任務。該集團老總緊緊握住吳金印的手,說:“這是了不起的‘唐莊速度’,這是你們在百威歷史上創造的奇跡!”
接下來,世界500強北新建材來了,國內500強六和集團來了,國內最大的塑料薄膜項目銀金達開工了。目前,唐莊產業集聚區引進企業30多家,2012年該集聚區內的工業總產值達到33.8億元,財政收入超億元。在三至五年內,這個產業集聚區內的幾家大型企業,產值合計將超過100億元,稅后財政收入將超過10億元。
在溫康社區的馬路邊上,吳金印跟記者一板一眼地描繪著唐莊的“四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環境生態化的前景。他說:“說一千道一萬,誰能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群眾就愿意跟著誰。明白了這個理兒,我就想啊,一切為了群眾,是干部的職責,只要群眾還需要我,我就會一個勁兒地干下去,決不松勁兒……”
今年8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唐莊鎮西邊的龍山。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魚鱗坑像紛披的龍鱗,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飛龍,600多萬株樹木已蔚然成林,置身其間,清風徐來,鳥語陣陣。
在通往山頂的水泥路上,我們遇到了護林員李慶一和原德臣。他們是附近的村民,都60多歲了,聽說我們是來采訪吳金印的,就動情地講起了“唐公山”的故事。
這個龍山,從前是出了名的“老狼窩”,是吳金印帶領全鎮干部群眾把這光禿禿的石頭山變成了“花果山”。大家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頭,私下里謀劃著要把這山命名為“吳公山”,以紀念吳書記的功德。今年6月下旬,他倆瞅準吳金印與鎮干部外出學習的空當,悄悄找來工匠,趕在“七一”黨的生日這天把“吳公山”這三個字刻在了龍山的山崖上。
吳金印回來看到了,大惱,打聽到是他們幾個干的,就把他們狠狠地訓了一頓,命令他們把那個“吳”字改成“唐”字。他說:“我吳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貪這個功!難道這山是我一個人綠化的,這坡是我一個人改造的?咋能把功勞記到我一個人身上?如果一定要刻字紀念,那就應該寫成‘唐公山’——‘唐公’就是唐莊公民、唐莊公眾。”
聽著故事,我們不知不覺登臨龍山之巔。放眼望去,天遠地闊,沃野如錦,眼前的景象層層鋪開,恍若一個連天接地的夢境——
那一片鋪向天邊的濃綠,是新造田地上的玉米、大豆和芝麻吧。綠浪如海,滾滾滔滔,正與太行深處獅豹頭山間大片大片水澆地里的莊稼遙相呼應,它們是在回憶和講述那令人感念不已的溫飽夢嗎?
在公路之間,在綠樹叢中,在金色的陽光里,輝映著、站立著、擴展著的是一家一家工廠。它們在唐莊的土地上集結成產業集聚區,現代,耀眼,如同一片挺舉的臂膀,高高地托起富裕而和諧的小康夢。
是新型農村社區嗎?是的。一個,兩個,三個,無數個,連成片,它們背負著幼兒園、學校、醫院、超市、敬老院、文化大院,正在大步追趕現代化的城區。這是一個正在演繹著的多姿多彩的城鎮夢。
而此刻,追夢的吳金印卻沉默得像一位老農,正扛著他那從不離身的工具,沿著山路大步走著。這條路,通向鄉村,通向工廠,通向社區,通向百姓的家門,通向一個無比絢麗的夢境,連接著太陽一樣冉冉上升的中國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臺”
相關專題 |
· 吳金印:踏遍青山情未老 · 人物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