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快出政績短線思維作怪
部分地區敢于大肆舉債,究其原因還是領導為快出政績,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發展的思路在作怪。
“由于地方債務多用來進行公共基礎性建設,所以它的償還能力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加上“舉債”的數字規模遠遠大于地方政府的償還能力,因此使得地方政府最后“債臺高筑。”
借債不怕,關鍵是是否能償還。事實上,很多地方過度依賴土地收入償債的做法越來越難以為繼。國家審計署公布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18個省會和直轄市,有17個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來償債,比例高達95%。
隨著土地出讓收入增幅的下降,部分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越來越不能滿足償債需求。《審計結果》顯示,由于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償債壓力加大:2012年底,4個省本級、17個省會城市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需償還本息2315.73億元,為當年可支配土地出讓收入的1.25倍。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表示,一大半的債務要靠土地財政來償還,充分表明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已經被土地財政綁架了,而這顯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影響。最典型的就是當前房價泡沫越吹越大。
績效評估仍需要精細化
對于地方債務總量不斷擴張有可能引發的危機,審計署表示,要高度重視,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進一步清理規范融資平臺公司,抓緊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實現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全口徑管理和動態監督,切實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吳衛星認為,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可能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績效評估。出于城鎮化的需要,很多地方政府可能還需要大幅度負債以實現地方經濟目標,如果僅僅控制負債規模,會使得地方政府去尋求非正規渠道解決融資問題。這時需要把地方的經濟目標分解,要明確哪些目標是合理的目標,哪些任務是地方政府必須完成的,哪些是可以交給市場解決的。
“地方政府必須對其依靠負債獲得資金的使用效率負責。政績的考核也不應該只關注其地方經濟的短期效果,而應該對更為長期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吳衛星建議。 (記者 羅 蘭)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