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增強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我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期望我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甚至要求我們承擔與發展階段不相符合的更多責任,我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將承受來自國際社會的“雙重壓力”并且這種壓力趨于加大,我國應有的綠色轉型空間正在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擠壓。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迫于經濟下行、失業率高企等壓力,大力推行以綠色產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技術密集型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綠色產業有可能向發達國家“回溯”,我國在發展實體綠色產業過程中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
三是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期,而促進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縮小地區和城鄉差距的任務依然艱巨,發展壓力巨大;支撐我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核心科技創新能力仍不足,對國土空間優化開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程中各利益攸關方的協調機制仍缺乏深入研究,現有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科技工作思路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存在偏差。
三、增強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外應積極參與包括SDGs、GDGs在內的國際可持續發展規則制定進程,努力成為各方借重和平衡立場的關鍵角色,將“雙重壓力”轉化為在國際上拓展發展空間和增強話語權的“雙重機遇”,為綠色轉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對內應制定科學有序的生態文明建設路線圖,統籌協調綠色轉型、綠色轉移和新興綠色產業發展,加大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的評價制度創新,使生態文明建設與“中等收入困境”的破解協同實現。
科技創新是決定生態文明建設進展乃至成敗的核心要素。我國應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對相關科技工作思路進行調整,充分發揮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一是建議緊密跟蹤后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綠色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組織形式、產業化途徑等主要趨勢,立足“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內在需求,研究提出加大綠色技術領域國際合作的重點和途徑;建議緊密跟蹤SDGs、GDGs以及AMR[ 2013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年度部長級審查會議(AMR)將于7月份在日內瓦召開,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科學、技術、創新以及文化潛力:用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千年發展目標”,這是自AMR成立以來首次將科技作為主題。]等其他有關科技的政府間磋商進程,研究提出在新的國際可持續發展治理框架下破解和反制發達國家綠色技術壁壘的措施,提出依靠技術合作增強我國對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和領導力的戰略措施,通過科技外交維護并拓展我國總體的國際發展空間。
二是建議根據我國經濟轉型所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大力開展適用技術研發、集成與應用推廣;根據生態文明建設所提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等新要求,相應調整資源環境領域科技創新的思路,如考慮在立項和績效評估中,適度淡化經濟效益指標,增強對生態系統自身演變規律的尊重等;建議面向生態文明建設中新興業態的培育部署若干前瞻性項目;建議加強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方法研究,加強對國土空間優化開發、排放權交易、生態補償制度設計等的研究。
三是目前一些部門/地方已經開始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實驗區[ 2008年,環保部制定發布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截至2013年1月,共批準設立了5批共71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或相應的管理機構[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貴陽市將環保局、林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合并,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由于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本質相同,這些實驗區或管理機構的確立與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異曲同工。鑒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前期基礎較好、已有一定影響力等優勢,鑒于盡快在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探索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建設中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將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先行先試區,為其他部門的生態文明實驗區發展做出表率并提供經驗,形成良性互動、互為補充的運行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