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的三大特色
運用內容分析、文獻分析、比較分析方法,對“211工程”高校的校訓進行定性研究,發現這些校訓具有明顯的特色,承載著歷史與時代的氣息,表現出趨同的共性與特質的個性。
⒈區域特色
中國疆土廣闊,不同的地域水陸位置、氣候風土有顯著差異,一方水土不僅養育了一方人民,也造就了一方的教育理念。
“學”“德”“行”構成我國七大地理區域大學校訓共同的主線。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西南地區、華中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211工程”高校校訓涉及到“學”的高校占本地區的比例分別為45.2%、50%、40%、54.5%、54.5%、53.8%;涉及到“德”的高校占本地區比例分別為29%、30%、20%、45.5%、36.4%、38.5%。華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211工程”高校校訓涉及到“行”的高校占本地區的比例分別為19.4%、30%、27.3%、30.8%。華南地區“211工程”高校6所中,涉及到“學”“行”的高校分別有4所。
在其他關鍵詞中,不同區域各有側重。華北地區有32.3%的大學校訓中包括了“實”;華東地區有23.3%的大學校訓涉及到“新”,華南地區的6所高校大學校訓中有2所涉及到“新”;西南地區大學校訓涉及“誠樸勤仁”的高校占比為40%,西北地區則為30.8%;華中地區的大學校訓涉及到“濟世”的占比為36.4%;東北地區的大學校訓涉及到“強”的高校占比為27.3%。
從區域特色來看,華北地區重“實”,東南部地區(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重“新”,西部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重“誠樸勤仁”,華中地區重“濟世”,東北地區重“強”。
⒉歷史特色
按照校齡來劃分,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建校時長主要集中在51至100年(共有77所,占比68.8%),其次是100年以上(共有23所,占比20.5%),50年以下最少(共有12所,占比10.7%)。華北地區的“211工程”高校歷史都在50年以上。百年以上的“211工程”高校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共有10所,其次華北有5所,西北3所,西南4所,華南、東北各1所。按照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節點來劃分,前后成立的“211工程”高校數量基本相當,后來成立的有58所,占比51.8%,以前成立的有54所,占比48.2%。
“學”是不同校齡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訓的共同特點,在23所百年老校中,有8所大學校訓涉及到“學”,在77所校齡在50至100年之間的“211工程”高校中,校訓涉及“學”的占比為53.2%,校齡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校訓涉及到“學”的有7所。
有的歷史名校的校訓,是歷史人物制定的,如有89年歷史的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所撰,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不同大學所經歷的時代不同、所沉淀的歷史底蘊不同,校訓所呈現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校齡在百年以上的大學,即在清末成立的大學,校訓有30.4%涉及到“誠樸勤仁”。對校齡在50至100年之間的大學按照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時間節點進行進一步劃分,發現此前成立的大學有31所,“新”字出現頻率僅次于“學”,為35.4%,“德”排在第五位,占比25.8%;此后成立的大學有46所,“德”字出現頻率僅次于“學”,占比37.0%,“新”排在第五位,占比17.4%。校齡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訓中“新”字出現的頻率為25%,改革開放后成立的高校對“新”的重視程度又有提升。
⒊自身特色
研究發現,大學自身的學科傾向、師資配備與該高校校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從院校類別看,專門類的大學在校訓中注重體現學科特色,如北京林業大學的“養青松之正氣,法竹梅之風骨”,大連海事大學的“學匯百川,德濟四海”,上海財經大學的“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等。
從生師比看,在可以統計到準確數據的87所“211工程”高校中,生師比最集中的區間是11至20,共有66所大學,其校訓以“學”為主,占48.5%,其次為“實”“新”,占比皆為25.8%;次集中的區間是21至30,共有13所,其校訓以“德”為主,占比61.5%,其次為“學”,占比為46.2%,再次為“行”,占比22.7%,涉及到“新”的學校只有一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