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市石景山區區長 夏林茂 |
民生工程 群眾不能被作主
給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不能讓群眾處在“被代表”、“被作主”的地位,不能一廂情愿“想當然”,關鍵是看群眾認不認可、買不買賬
當前,各個地方都在積極關注民生、重視民生。如何保證這些工作不流于形式,工作重心不發生偏移?關鍵一點就是,尊重群眾的主體作用,讓群眾說了算。
“哪兒的道路出行不方便”、“哪里缺少活動場地”、“哪些地方買菜難”……群眾感受最真切,也最有發言權。因此,在考慮“哪些項目應該干、如何干”時,就要沉下心去把情況摸透,把困難找準,才能“對癥下藥”,才能“適銷對路”、合乎民意。
在今年實施的民生工程中,我們堅持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讓群眾當家作主,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比如,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中,我們要求建設部門和設計師深入社區,逐家逐戶“家訪”,在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拿出改造初步方案。通過社區公告欄、業主論壇等形式“曬出來”,讓群眾評議、挑毛病、指不足,再根據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改調整,形成最終設計方案,力爭“調好眾口”。比如,在制定城鄉結合部重點村建設規劃時,我們要求規劃部門深入村子,實地蹲點不少于15天時間,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生活,切身感受他們的狀況,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訴求,再著手研究制定規劃方案。
實踐證明,讓群眾當家作主,給群眾知情權、話語權、參與權和選擇權,讓群眾說了算,群眾把這些事兒當成“自家的事兒”,打心眼兒里支持擁護,我們工作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省時省力,工作推進就更加順風順水、事半功倍。
因此,我們給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究竟要辦哪些事兒、如何辦這些事兒,不能讓群眾處在“被代表”、“被作主”的地位。民生工程搞得好不好,也不在于我們“想些什么”、“做了什么”,關鍵是看群眾認不認可、買不買賬,不能一廂情愿“想當然”、閉門造車“拍腦門”,要發自內心地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摸到群眾的脈搏,貼近群眾的心窩,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群眾才會歡迎、才會滿意。
千計萬計,群眾路線第一計。無論是教育醫療衛生政策改革,還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各項民生工程要真正惠民利民,都需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唯有如此,廣大群眾才會更滿意,幸福指數才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記者 余榮華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宋 嵩 繪圖:馬國英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