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資源保障
——學習十八大報告的初步體會
十六大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們堅持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不斷加強國土資源市場建設、依法行政、文化培育、社會管理和制度創新,提高了國土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維護了國土資源市場秩序和民生權益,增強了國土資源服務保障能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全面審視資源國情、管理實際和發展要求,國土資源工作也面臨許多突出問題和困難:國土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不高,稅費制度不夠合理,激勵約束機制有待完善﹔違法違規行為易發多發,特別是政府主導、重點工程違法違規問題比較突出﹔依法依規、節約集約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政府責任意識、部門服務意識和民眾節約觀念都有待增強﹔資源開發利用的利益訴求趨於增多,一些地方征地糾紛嚴重,一些地方礦群關系緊張,威脅到社會和諧穩定﹔資源利用總體粗放,城鎮規模擴張過快過大,空心村現象嚴重,工業用地寬打寬用比較普遍,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浪費土地問題突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等等。這些問題成因極其復雜,既與管理體制機制法制不完善有關,也與管理理念職能方式轉變不到位相連。我們必須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圍繞五位一體總布局,持續推進國土資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
第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主要通過內涵挖潛、循環利用、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制度變革等途徑和手段,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探索創新存量用地與增量用地、使用耕地與使用荒廢地的差別化管理制度和財稅措施,促進低效用地、廢棄地復墾再開發,促進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調整優化,在節約用地、保護耕地、保護環境的同時,支撐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和內需擴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加快實施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工程,加強科技基礎平臺建設,重點開展重要成礦區帶關鍵地質問題研究,深部礦產、重點礦種、新能源勘查開發關鍵技術源頭創新和集成創新,綜合監測、綜合利用、土地整治修復和建設用地再開發技術攻關與應用,以科技創新驅動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和保護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法治化建設。在國土資源立法執法司法各方面、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全面貫徹法治精神、維護法制統一、保証法制權威,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土資源工作的重要作用。要加快推進《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修改,統籌推進配套法規政策研究制定﹔要加強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構建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后評估和實時清理、自動更新機制﹔要推進重大決策風險評估,落實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加強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強化國家土地督察,嚴格國土資源行政問責。
第三,推進國土資源文化建設。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培育國土資源特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在國土資源利用和管理中的引領、教育、服務、推動作用。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深化國土資源核心價值觀培育,在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中著力增強法治、責任、服務、敬業觀念,在廣大群眾中著力倡導生態、節約、和諧、守法觀念﹔要加強資源國情國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人地和諧和資源節約理念,形成節約、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社會風尚。
第四,推進和諧國土建設。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高度,著力打造國土資源社會管理平臺,促資源收益全民共享,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在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推進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礦群利益共享機制,切實維護群眾資源合法權益的同時,切實做好民生建設項目用地保障,做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應保盡保,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穩定農村建設用地供應,優先安排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用地﹔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加強礦區土地復墾和“礦山復綠”﹔大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抓好群測群防、預警預報和臨災避險,努力減少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第五,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以市場化配置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全面強化規劃管控、準入管理、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各項措施,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要加快推進土地市場化配置,完善土地出讓、租賃、作價入股等配置方式,加大以競爭方式有償出讓的比重,調整完善土地稅收和收益分配﹔要健全礦產資源價格、收益分配和補償機制,加強礦業權市場監管和服務體系建設,保障礦業權市場健康穩定運行﹔要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推動綠色礦業發展和綠色礦山建設,加快轉變礦業發展方式。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高度,部署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等四大任務,我們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力推進國土資源工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殫精竭慮、恪盡職守
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國土資源事業發展來說,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並獨立成篇集中論述,表明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土地、礦產和海洋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自然環境的主體。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推進國土資源工作,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好基礎和先導作用,特別是要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發揮好統籌和管控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開發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與此同時,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也發生了許多不利變化。歷史上形成的人口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整體格局沒有改變,璦琿?騰沖一線以東地區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的40%,至今仍然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但區域發展差距呈擴大之勢,1978~2010年,東、中、西部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例由52:31:17變為59:27:14。貧困地區發展滯后,與發達地區差距更大。城鎮化加速發展,但佔地過多,發展質量和以城帶鄉能力有待提高。2000~20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61.6%,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78.5%,遠高於城鎮人口46.6%的增長水平。1978~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57:1上升至3.23:1。基礎設施建設重復、滯后和過度超前等現象並存。一些地區盲目設立產業園區,地區間產業結構雷同、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等問題突出,服務業發展不足,制造業依靠資源能源要素驅動,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經濟建設空間與優質農用地資源高度重疊,降低了區域承載能力。一些地區過度開發,導致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問題突出,大氣、土壤和水環境總體質量下降。海岸帶和近岸海域過度開發問題顯現,海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明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極其重要、極端必要、極為緊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