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3日07: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勸學》
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釋義: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峽谷,不知道地有多厚。這段話的意思反過來說還有一句常用的諺語:不知天高地厚。
人類知識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荀子在《勸學》開篇就說,學無止境。他通過形象的比喻,告誡人們學習應該抱有謙虛的態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對此,大科學家牛頓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能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釋義: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以不負平生所學。
荀子在這段話里提到了三種人,“君子”、“學者”和“仕者”。古人講“學而優則仕”,學者是很可能轉化為仕者的,但是無論學者還是仕者,要達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認為,君子出來做官,應該讓君王的聲譽更好,同時也減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這點,還占據官位,那就是欺騙;沒有做官的能力還享受豐厚的俸祿,無異于盜竊。因此,官員應該提高學習能力,為國家、百姓做實事,真正做到“不負所學”。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釋義: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諸葛亮告誡自己孩子的這封信里,留下了許多名句。縱觀全篇,可見他著重強調“靜”字。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養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干。在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在不其然間助長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養心性。以浮躁的心態來為人處世,終將會一事無成。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
——習近平《之江新語·要善于學典型》
典出:漢·劉向《說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吾嘗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風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眾;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故魚乘于水,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
釋義: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學習;要使刀刃鋒利,就得勤加磨礪。
《說苑》的這個小故事里,子思講了一個道理:要想增長本領,必須找對方法,方法找對,事半功倍。與其“宅”在家里空想(解決辦法),不如向人學習來得迅速;與其惦起腳來張望,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遠。要解決“本領不夠”的問題,有很多辦法,其中,向典型學習就是一種好辦法,學習典型也是增長本領的“磨刀石”。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
典出:漢·劉向《說苑·政理》
原文: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釋義:從別人那里聽來的事情,沒有親眼所見的可靠;親眼所見,又不如親自嘗試去做。
無論為學還是為政,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探索,才能發現真問題,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官為政更是如此,僅僅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腦袋做決定,更是會貽誤大事的。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須深入到基層,親自到社區村莊和群眾交流交心,只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實可行的決策方案。
相關新聞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