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7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蔡華偉 |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透露出不少向好的民生信息。
就業,穩中向好。前三月,經濟雖然略有下行,新增就業人數卻超過了去年同期。保就業就是保民生,數據增長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收入,結構改善。居民收入增速跑贏了企業利潤和財政增長,在GDP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繼續縮小。收入的增長,釋放出哪些積極信號?
房價,總體穩定。一線城市房價溫和上漲,全國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卻都有所下降。這對下一步的調控,有何啟示?
就這些民生數據,我們請來了學界專家和業內人士一一解讀,以饗讀者。
——編 者
【就 業】
新增就業逐步擺脫
對高速增長的依賴
本報記者 蔣云龍
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超過去年同期。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認為,好的就業形勢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國家宏觀經濟總體穩定增長的因素,也有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還有近年來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的因素,也是就業政策的成效,以及用人單位、勞動者個人和社會各方面努力的結果。
一季度GDP增長率同比回落,但是就業穩中向好。劉爾鐸認為,這實際上也在情理之中。國家經濟的絕對量還是在擴張之中。雖然增速略有降低,但創造的增量同比增近200億元。這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同時,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增加。此外,我國目前勞動力供求結構的變化也有利于就業。
劉爾鐸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各級政府在保障就業以及減少失業問題上的不懈努力,讓多年來不斷增大的就業壓力大為緩解。
他指出,自去年以來,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在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等多種影響就業的因素變動和相互作用下,我國勞動供求結構出現一些新變化,使得城鎮新增就業逐步開始擺脫對經濟高速增長的依賴。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相對增強,服務業的持續增長和部分新興產業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速放緩、制造業不景氣等因素對就業的負面影響。
在未來,如何繼續保持就業的質量與數量?劉爾鐸認為,要在繼續堅持“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前提下,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就難以滿足較高的就業需求,實現較低的社會失業率。
加強對工人的培訓已經是我國工業化升級的基本條件。劉爾鐸說,工業化要升級,就需要熟練工人和技能工人,需要把工人培養到更高的層次。但是當前我們的職業教育亟須升級,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培養結構有待提高和優化。
此外,劉爾鐸認為,應該繼續加大對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我國還應該加快建立與就業能力建設相聯系的教育培訓體系,繼續推動和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建設。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