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        注冊

    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

    ——記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上)

    2014年04月01日13:59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

    在我的世界里,只要不死,就得戰斗!生存就應該是為了更大的勝利,更光明的未來!

    ——朱彥夫

    張家泉村雖是革命老區,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仍然貧困落后。村里的老人說,村風不正、黨支部班子渙散無力是重要原因。1957年春耕時節,支部書記撂了挑子,支部工作“趴了窩”,全村父老希冀的目光落在朱彥夫身上。“他雖然沒手沒腳只有一只眼,但他有見識,有信念,有擔當,心里裝的都是全村老少爺們的事,讓他干,準行!”全村8名黨員齊刷刷舉起手,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從此壓在了“肉轱轆”朱彥夫肩上,這一擔就是25年。

    風風雨雨25年,朱彥夫帶著鄉親們干過多少事?為了鄉親們干過多少事?當過生產隊長、村委會主任的72歲村民張茂興老人對記者說,“提綱挈領就是4件事: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但每件事講給你聽,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前有南珠山,后靠紅崮山,東臨油簍崮,西接白草關,邁步腳蹬山,出門眼朝天。”這就是張家泉村的地理環境,而那時的山都是光山禿嶺。靠山就要吃山!新支書朱彥夫決心讓荒山長出搖錢樹。但種什么,怎么種,就要因地制宜,實地勘察,科學規劃。爬上一座座山頭,對沒腳沒手的朱彥夫而言,艱難程度可想而知。69歲的趙圣貴老人說起當時的情景,“爬陡坡時,假腿打不了彎,朱書記干脆脫掉假腿用膝蓋和手腕撐著爬,綁著的繃帶經常磨破,膝蓋和手腕就血淋淋的。后來,鄉親們實在看不過去,不容分說抬著他上山。”就這樣,治山造林的規劃在朱彥夫頭腦中漸漸清晰:山頂松樹戴帽,山下林果纏腰。

    張家泉第一次改造山河的炮聲炸響了。經過近10年的努力,近千畝荒山披上了綠裝,花椒、桑蠶、蜜桃、蘋果從此成為全村人的“錢袋子”。直到今天,每當果園豐收時節,村民們都不由得想起當年老支書爬山的背影,“這都是俺那特等傷殘的老支書用心血換來的啊!”

    村名張家泉,聽上去山泉長流,水源充沛,但實際上那只是大伙兒對水的美好渴望。到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村里人畜飲水也要到鄰村去挑。特別是隨著治山造林平整耕地的進展,缺水矛盾日益突出。“不解決水的問題,糧食產量難以提高,治山成果難以保障,鄉親們擺脫貧困的愿望就難以實現。”從朱彥夫1965年和1966年的日記中記者發現,朱書記找水治水的步伐從未停歇。

    村東南的龍王廟大口井,藍盈盈的,微風拂過,泛起漣漪,似乎在講述朱書記身先士卒打井壘堰的故事。村民張吉才老人說,這里過去是個盆口大的小水洼,朱書記多方請教水利專家后,決定開挖大口井。1973年冬,打井到了關鍵時刻,朱彥夫不顧阻攔下到井底,用殘臂夾住鐵锨,鏟泥裝筐。數九嚴寒,斷肢磨破流出的血水和井底的泥水混在一起,竟把他的假腿和斷肢凍在一起!苦干一個冬春,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后來,又相繼打出幾眼大口井和深水井,幾百畝坡地有了水的滋潤,小麥畝產從300斤提高到600斤。朱彥夫說,“水給了鄉親們再也無法動搖的堅定信念,龍王爺絕不是救苦救難的神仙,只有跟著共產黨走,靠苦干實干,才會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

    共產黨員為群眾謀利益,就是守陣地。拼還是不拼,干還是不干,效果不一樣,境界更不一樣!

    ——朱彥夫

    走在張家泉村依山而下的田園里,層層梯田錯落有致,平坦舒展。50來歲的現任黨支部書記劉文合告訴記者,這都是當年老支書帶著大伙填溝造田干出來的。

    千百年來,3條大溝把山村本就不多的土地分割得七零八落,洪水沖刷,土壤流失,缺地少糧鄉親們年年吃不飽。朱彥夫決心向3條大溝要地!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村東邊的“趕牛溝”造地工程,用今天的眼光審視也充滿科技含量。過去,南北走向1000多米的“趕牛溝”,大雨走山洪,小雨走流水,水干時就成了放牧牛羊的山溝。那一天,朱彥夫坐在山頭突發奇想,能不能用石塊壘條涵洞把山溝“棚”起來,水從洞里流過,上面填土成田,把溝兩邊的農田連成一片。

    支委會上有人擔心這是異想天開。朱彥夫說,“我這個缺胳膊少腿的人都不怕,你們怕什么?”

    1974年最后一場秋霜下過之后,朱彥夫帶著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鮮紅的旗上金黃的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冬去春來,1米多高、5米來寬、1500米長的暗渠涵洞砌起來了,2.3萬噸土方填平了溝壑,40多畝良田平展展地連成一片,當年就產糧5萬多斤。又是兩個冬春后,“舍地溝”、“臘條溝”也相繼填出70多畝良田,每年又增產糧食8萬多斤,從此,張家泉人吃喝不愁。

    朱彥夫為村里“跑電”的故事,聽來令人心中發燙。上世紀70年代初,山里人的夜晚都是點燈熬油,經常出去開會作報告的朱彥夫,看著明亮的燈泡心中發癢,思謀著把電線“扯”到村里去。供電局說,要把電從最近的網路“扯”進村,長達15公里的材料得靠村里自己搞。那年頭,計劃經濟一統天下,架電材料是緊缺物資,那么多電線、電桿、磁鼓、變壓器,讓一個農民到哪里去找?朱彥夫的犟勁上來了,“共產黨員不就是為民造福的嗎?就是滾,就是爬,也要把電線扯到村里來!”

    “跑電”的日子艱苦而漫長。7年里,他到處搜集信息,不放過任何機會,揣著積攢的傷殘金和妻子賣豬的錢,拖著兩條假腿,撐著兩條殘臂,一個人擠火車,爬汽車,睡路邊,去過濟南、青島、東北、陜西、上海、南京……,行程20000多公里,磨破了多少次殘腿,摔過多少個跟頭,遭受過多少次白眼,他根本沒記在心上。1978年,一條銀線終于穿過崇山峻嶺,給張家泉送來了光明,沿線十幾個村子也跟著“沾了光”。村里老人們都記得,“老書記為村里跑電,就像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老書記說,只要能為大伙辦成事,再經‘八十一難’也在所不辭!”

    朱彥夫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真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他擔任黨支部書記25年,張家泉村成為沂蒙山區遠近聞名的先進村。1982年,朱彥夫積勞成疾,傷殘的肢體再也不堪重負,他把一個生機勃勃的山村交到后任手中。劉文合深情地說,我們后來幾屆黨支部,堅定繼承老支書的理想信念,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心頭,張家泉村也一直走在山東省新農村建設的前列。(李爭平 單保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公和熄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污| www久久com| 无遮挡1000部拍拍拍免费凤凰|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美女在线播放| 中国又粗又大又爽的毛片|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9i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高清|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xxxx性视频|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韩国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欧美色综合高清视频在线|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色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欧美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俄罗斯精品bbw|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bbbbwwbbbb搡bbbb| 奇米第四色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 日本久久久免费高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