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監管環節——
重安全輕假冒
“馬肉風波”發生以后,歐洲一些國家的食品安全部門正在對涉案企業進行調查。歐盟經濟和社會委員會主席斯塔范·尼歐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怕的不是“馬肉”,而是由此引發的“恐懼效應”在不斷擴散,進而會伴隨著消費者對歐洲統一大市場的信心喪失,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瑞典皇家理工大學食品科技專業教授克里斯托對本報記者說,“供應商和零售商都十分看重價格因素,瑞典加入歐盟以后,農業政策激勵企業以低成本高收益相互競爭,但競爭機制和食品環境有時候無法實現可持續性平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當地媒體工作者告訴記者,“這根本就是價格戰,在東歐馬肉很便宜,有很多人在東歐收購那些殘弱的馬,經過加工之后運到其他國家銷售,而這些馬很有可能是服用過藥物的。”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食品營養安全系一位已退休的教授對本報記者說,每個公司都有責任做好食物檢測,食品安全部門也要履行責任,這顯然不僅僅是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監管上的失誤。
歐盟委員會健康與消費者事務委員托尼奧·伯格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歐洲的勞工制度雖比較完善,但是一些公司也存在違法亂紀問題,一定要整肅法紀。
談及“馬肉風波”,法國消費者協會食品安全專家夏爾·佩爾南對本報記者說,歐洲有十分嚴格的食品安全法規和標準,但都是衛生安全方面的。在實際生活中,官方的和專業的監控與檢測多是圍繞細菌指數是否合格、食品是否有殺蟲劑和霉菌污染等問題展開的。這次用馬肉冒充牛肉的作弊行為,通過衛生安全標準檢測是無法發現的。
“然而,消費者并不僅僅滿足于食品有衛生安全保障,他們還希望買到手的食品與標簽上的標注相符。”夏爾·佩爾南認為,為滿足消費者這方面的要求,就必須有新的法規和監控手段。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食品加工供應鏈越來越復雜。比如在瑞士等國超市中發現的摻有馬肉的速凍肉醬面,竟有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5個企業參與其原料供應和加工過程!因此,要對食品加工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加強監控和做好標識工作,以防止作弊行為的發生。
夏爾·佩爾南表示,“馬肉風波”加重了消費者對歐洲食品加工業的不信任感。歐洲食品加工從業者將不得不做出改變,要致力于保證向消費者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食品。“作為保護消費者的組織,我們正推動建設食品溯源管理體系,加強標簽規范化,尋求實現每一個環節都是可溯的和安全的。要解決食品加工和供應鏈的安全問題,單靠從業者的承諾和檢測還不夠,需要建立獨立的公共監控機制”。
(駐外記者黃發紅、商璐、劉歌、崔悅、張杰、王芳)
>> 點 評 <<
史利軍(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 歐盟的食品安全監管走在世界前列,其食品供應鏈具有相對完善的溯源系統。在如此嚴格的環境下,發生“掛牛頭賣馬肉”和有機雞蛋造假等事件,共同原因是經濟利益驅使與監管不到位。
“馬肉風波”集中反映了部分歐盟國家食品供應鏈的復雜與混亂。食品供應鏈是從食品的初級生產者到消費者各環節的經濟利益主體所組成的整體。隨著食品供應鏈的延長,原材料質量控制、加工過程質量控制、食品質量問題責任劃分,市場需求與生產的統一等問題被逐漸放大,導致協調與監管的難度增加,這也為非法牟利分子摻假提供了可乘之機。
“滅火式”的管控措施固然重要,短期內確實能使類似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但如何從源頭上杜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首先應從政策層面上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及有關法律法規,并進行全程監管和控制。其次,應從資金力度上加大對食品檢測、檢驗研究和應用的投入。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各國政府加大了相關投入,并不斷改進檢測技術與手段。但出于檢測成本的考慮,目前檢測尚未完全覆蓋所有環節,同時樣品檢測頻率也比較低。再次,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食品追溯系統,對食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監控,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并可及時召回。馬肉究竟對身體有什么危害并非問題關鍵,重點在于要重塑整個社會對食品行業和食品安全體系的信心。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