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發生在服裝領域的新聞頗耐人尋味。首先,李寧公司26日發布的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收入較2011年同比減少24.5%,巨虧19.79億元,李寧這個國產體育服裝巨頭,在經歷高速增長期后嘗到了“過度擴張”帶來的苦果;其次,本土服裝品牌“例外”卻意外走紅,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上演了一出一夜成名的好戲。
同樣都是本土服裝品牌,兩相對比,反差巨大。本土服裝品牌如何升級,每家公司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業內專家指出,加強對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是產業發展關鍵,只有具備世界水平的好設計,才可望擁有大市場。
單靠關店難以扭虧
李寧公司公告顯示,2012年公司在全國共關閉店鋪1821家,約為店鋪總量的22.06%,平均每天關閉5家門店,存貨周轉天數則由2011年的72天增加至90天。公告稱,其虧損原因在于減少批發銷售、應收賬款及庫存的撥備、推行變革計劃及渠道復興計劃的相關成本,以及其他重組性成本。
對此,李寧進一步解釋說,2012年中國體育服裝業的飽和,以及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體育品牌對中國市場的不斷深耕,使得競爭更趨激烈。盡管全年零售商采取各種措施清理庫存,行業整體增速依然明顯放緩,體育用品行業過度擴張令銷售渠道囤積大量存貨,對盈利構成不利影響。
業績不佳并非李寧一家。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得我國體育服裝業呈井噴之勢,隨后便逐漸式微。匹克、361°、安踏近日紛紛發布業績報告,匹克營業額為29.03億元,較2011年的46.47億元下降了約37.5%,凈利潤3.11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60.1%;361°凈利為7.15億元,同比下降約37%;而安踏凈利潤為13.6億元,同比下降21.5%,上市5年來首次出現下滑。此外,各家公司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均有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企業均在年報中指出,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整個體育用品行業的庫存調整及上升乏力的經濟狀況,對體育用品的需求造成了負面影響。有意思的是,面對困境,各大企業均采取大規模關閉門店的方式來應對,且關店步驟相當一致。匹克全年關店逾1300家,安踏和中國動向的全年關店數均在600家左右,前6大品牌總計關店近5000家。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運動服裝品牌壓力重重,價格戰從未停止,盲目擴張導致的庫存問題也愈發嚴重,不少品牌不得不簡單地依靠關店來扭轉虧損。體育服裝業剛剛度過了調整的關鍵一年,傳統的批發式運營已不能使公司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擁有優勢,更不能滿足日益成熟的消費需求,行業面臨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