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薛 原 陳晨曦
2013年03月27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路走來的跌跌撞撞
“下海”嘗到了甜頭,但體系設計的缺陷和不規范的運行方式,為日后亂象埋下伏筆
“下了海”的足球和籃球嘗到了最初的甜頭。有專業的商務公司聯系贊助,聯賽冠名費用達到過去財政撥款的數倍乃至數十倍,流失的球迷又回到看臺上,媒體加大報道力度,運動員也有了球星的感覺。
巨大的傳播效應還激發了企業參與聯賽的興趣,老板們站在場邊,一擲千金。“不差錢”的感覺展示了體育置身市場的潛能,但同時,體系設計中的缺陷和不規范的運行方式,也為日后的種種亂象埋下伏筆。
放寬視野則會帶來更多感慨。1993年,社團法人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開始第一個賽季,而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在1992年將原有的聯賽解體,推出全新的英超聯賽。
從時間節點上對比,中國體育的職業化探索起步不算遲。但放在20年的歷史縱深中去觀照,日本的J聯賽從一開始就有周密、詳盡、合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被不折不扣地執行。英超的誕生,則是由各家俱樂部坐在一起談論并主導的市場行為。先天和后天的種種不足,導致中國足球的職業化之路荊棘叢生。
2003年,中國足協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了新的十年發展規劃。2004年,改頭換面的中超聯賽取代了甲A聯賽和球迷見面。本以為新一輪的足球改革即將開始,但在時任中超公司總經理的郎效農看來,“除了中超、中甲、裁判、紀律等幾個委員會略具表面雛形之外,其他(規劃內容)幾乎都未予落實。”至于日后爆出的假球黑哨丑聞,只不過掀開了足球聯賽多年積弊的蓋子,印證了過去的種種“傳聞”,更讓人們深思,同是“職業聯賽”,為何生南為桔生北為枳。
改名也發生在籃球聯賽身上。2005—2006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登場亮相,時任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李元偉力求“新瓶裝新酒”,取消升降級、實行準入制、成立聯賽辦公室、明確俱樂部的企業屬性、追求聯賽各方構建“利益共同體”……這些思路和舉措,使得籃球聯賽沒有經歷足球那樣劇烈的顛簸,且有相當程度的成長,但發展格局的制約,使得深層次的憂患意識依然存在。
職業體育仍是新興產物
在運轉模式上,傳統的體工隊建制與職業體育顯然有所不同,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沖突
“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恐怕我們要補職業體育這一課”,體科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這樣認為。
對職業體育的感受,最初是朦朧的、直觀的。劉玉民曾受邀去NBA考察,被安排和喬丹照張相,“還在后邊等了一會兒”,起初她有些不以為然。但第二天在黃蜂隊主場看球時,旁人聽說她和喬丹合了影,無不大表羨慕,這讓她感受到了職業體育“造星”的魅力。
鮑明曉說:“從職業體育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看,是過去300年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產物,是按照產業規律、經濟規律去運轉的。”
這樣的發展基礎和運轉模式,與中國體育傳統的體工隊建制顯然有所不同,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沖突。
“沖突表現在3個方面”,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說,“首先是目標,以往就是為國爭光,有了俱樂部以后,是否還要滿足市場的需求;其次是權限,原來都是政府管,職業體育意味著社會化、市場化,政府不該失位,但也不能越位和錯位;第三是利益,協會、賽事運營公司、俱樂部、媒體、觀眾等,參與的主體眾多,利益訴求能否形成合理的協調機制。”
無論足球還是籃球聯賽,這樣的沖突不在少數。
有投資俱樂部的老板抱怨,只負責掏錢,球隊管理卻無從置喙。體育管理部門則擔心,權都放了,球隊“不聽招呼”怎么辦。鮑明曉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防止行政權力對資本權力的過度干預,也要防止資本權力對技術權力的盲目干預。”
推動職業體育的動力在哪里?由此牽動利益格局的重新構建更是難點。鮑明曉說:“圍繞金牌的體系駕輕就熟,日子過得也很舒服。但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不僅是拿金牌,要融入經濟社會全方位的發展。”
“中國體育到了發展方式轉型的時候,應該有一個更全面的體育發展觀來引領。職業體育是體育發展進程中的一種高級形態。這么看,聯賽搞了20年,職業體育還是一個新興產物。”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