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姜泓冰
2013年02月19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上海校服合格率不足五成
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何瑾馨告訴記者,不必談“毒校服”色變。這次涉事校服所使用的偶氮染料是紡織品服裝印染加工中應用最廣泛的一類合成染料,共有近2000個品種,其中只有130多種偶氮染料經還原會釋放出指定的24種芳香胺類。
但人們還要忍不住追問:“一家3年連續抽檢不合格的企業為什么會一直為浦東學校供應校服?”
據了解,上海現在20多家學生服生產廠家,九成以上是歐霞這樣的小企業。在2012年三季度的抽檢中,校服的合格率還不足50%。而在抽檢不合格的“黑名單”上,不只是歐霞,還有其他幾家廠也是常客。
上海某區的一位教育局副局長表示,沒有文件規定過全市或全區中小學需要統一訂購校服,以前校服多由教育部門辦的“三產”企業生產,現在則多由學校自行決定,教育局只負責核價。對于質量問題,基本只靠質監部門抽檢。學校和教育局對服裝質量是外行,對于質監部門在網上掛出的不合格名單,關注不多,監管更少。
在上海,學生校服費用是列在學校代辦服務性收費項目中的,由物價部門對校服的最高價格做出限定。中心城區的高中學校自制校服的,每套不能超過250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自制校服的,通常夏季校服每套50元,冬季校服為150元左右。不少老師和家長都表示,在上海,這樣的價格偏低,可能導致大廠家嫌利潤低不愿做、愿意做的廠家偷工減料等現象。同樣在上海,一些民辦的“貴族”學校、國際學校內,校服往往包括從外套到襪子、帽子等諸多品種,費用上千元。
職業服設計專家、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劉曉剛表示,讓學校把質量關并不現實。應在質監、物價部門經常性聯席檢查之外,更多公開采購信息,認真實行許可證制度。
【鏈接】
2萬余套問題校服已停用
記者18日從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獲悉,生產不合格校服的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供貨的21所學校26444套校服已暫停使用并送檢。上海同時還將通過明確準入標準、建立“黑名單”制度等多項措施建立監管校服質量的長效機制。
明確準入標準。質監部門將抓緊在一般服裝質量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建立針對校服的更嚴格的地方標準。
規范訂貨主體和程序。在當前各校自行采購的“大分散”格局下,研究區縣和學校相結合的相對集中采購模式。采購過程中,質監部門將進行前置檢驗,并充分發揮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訂貨過程要對學生和家長充分公開。
合理確定價格。既充分考慮學生和家長的承受能力,又兼顧企業合理利益。(據新華社上海2月18日電記者周蕊)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