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英國記者 李文云 本報駐德國記者 鄭 紅 本報駐法國記者 王 芳
2013年02月19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民眾對政府表現出不信任
對于最早在英國發現的“馬肉丑聞”,德國民眾表現出的更是對自己政府的不信任。在柏林生活的尤麗婭·費勒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德國只是在英國爆發丑聞之后才去調查和發現自己的問題,由此可見德國政府在監管方面更加不力。此外,丑聞爆發后德國政府這么快就出臺應對措施,只是為了讓民眾相信政府的控制能力。“至于這些計劃政府是否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后做出的,我并不確定。”
雖然18日公布了加強對肉類食品加工監管的草案,但德國對如何避免以后再發生類似事件卻有不同意見。德國食品、農業與消費者保護部部長伊爾塞·艾格納表示,針對類似的欺詐行為,重要的是建立預警系統,以認清欺詐和以次充好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通過供應鏈和屠宰清單確定欺騙的源頭。艾格納不贊成提高相關的處罰。她認為,首先應該解釋清事發的原因,然后再進行嚴格處理。
但巴伐利亞州環境和健康部長馬塞爾·胡貝爾則持不同意見,他呼吁,即便沒有對健康帶來威脅,也要提高對于假冒食品的懲罰。“目前的懲罰力度不大。”根據德國目前的法律,提供虛假的食品成分最高可判處10年有期徒刑。
在歐盟層面,對肉類制品的來源地進行標注一直存在爭議。目前歐盟只需對生肉進行來源地標注,而肉類成品則無需標注。艾格納表示,希望對歐盟范圍內的加工肉類制品也實行來源地標注。
托尼歐·博爾格同意對肇事者采取“最嚴厲的懲罰”。他說:“我們將盡一切可能,盡快制止欺詐行為。將帶有藥物殘留物的肉類帶到市場上就是犯罪。”
法國政府組織了專門小組到有關企業進行現場調查,對在標簽上做手腳的企業已啟動司法程序。法國各大超市也撤掉了問題食品,同時張貼了安民告示,引導消費者如何識別問題食品。
在上世紀90年代發生瘋牛病危機后,歐洲國家相繼建立了生肉食品供應鏈可溯源制度,但對加工食品尤其是肉類加工食品并沒有進行制度規范。比如,在超市出售的加工食品,往往只注明在某國加工,卻不說明食品原料產自何地,甚至不標明原料成分。據有關領域專家透露,這一問題其實早已提出,但歐盟方面并沒有積極關注和及時采取預警措施。分析認為,歐盟之所以對此表現麻木,既有市場方面的考慮,也可能是因過度相信其事后追究責任制度的威懾力。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歐盟大市場的發展,“多國組合”的加工食品在歐洲市場上越來越多,這就更需要歐盟建立完善和嚴格的統一法規。法國農業部長勒福樂17日表示,這場馬肉風波將迫使法國及歐盟加速完善和建立加工食品的標識可溯源制度。法國政府已經在組織專家力量,研究和策劃對食品標識做進一步改革。
肉類摻假范圍在擴大
有媒體報道稱,在英格蘭數十家學校食堂也發現了污染的馬肉制品,對此新聞,凱蒂說,這個情況比較復雜,可能涉及到更大范圍的歐洲多國犯罪團伙的非法馬肉出口陰謀,環境部也正在關注事態。凱蒂說,英國環境部已經與歐洲警方通話協調,了解馬肉污染丑聞是否涉及或存在多國、跨國有組織非法出口污染馬肉的刑事犯罪行為。
德國18日宣布,兩大著名連鎖超市“北部阿爾迪”和“利得爾”均再次發現未經注明的馬肉食品,并且在土耳其烤肉中發現豬肉成分。德國產品質量機構的經理沃爾夫岡·韋伯說,大范圍的檢測分析很可能發現其他的肉類食品臭味。他證實,該機構在柏林對當地的土耳其烤肉進行調查時,在一份樣品中發現了1%的馬肉,從三份樣品中發現了7%的豬肉。目前豬肉是如何進入土耳其烤肉店的還需要調查。土耳其人信奉伊斯蘭教,禁止宰殺生豬。
(人民網倫敦、柏林、巴黎2月18日電)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