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 龍 周飛亞 唐中科
2012年12月03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危機隱現
國外公司用技術換市場,本土企業或將面臨高昂報廢成本
海外3D市場的趨向飽和,被視為國際特效公司“轉移”的重要原因。畢竟,中國擁有龐大的電影市場,以及強勁的3D消費熱情。而對于正“摸著石頭過河”的本土3D企業來說,這似乎也是個接軌國際、產業升級的良機。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只是個“看上去很美”的想法。漂亮的成績單下,是無法回避的隱憂。小馬奔騰旗下的動漫設計公司總經理張揚就直言不諱,相比于國外成熟的3D產業,中國在3D電影制作方面顯然還處于幼兒園水平。“中國的電影特效公司目前基本位于產業鏈低端,需要嚴控成本,并不賺錢。”
曾有專家分析,3D產業屬于“高精尖”,維持成本極高,一旦出現生產空當期,將立刻面臨“吃不飽”和“活不了”的危機。很多人不免擔心,連歐美頂尖特效公司都很難邁過的“成本門檻”,會不會絆倒中國3D企業?
“中國企業接的大多是‘外包’的單子,比如特效鏡頭‘二包’甚至‘三包’的單子。”張揚坦言,“如果沒有海外關系,甚至連這樣的單子都沒法拿到手。”他認為,這種依靠廉價勞動力及人脈來經營的模式,即使國外產業轉移進來,國內3D企業也很難快速升級,更別提建立完善、成熟的產業鏈。
“在好萊塢,3D產業鏈的建立是經過內容方、制作方、發行方等各方面多年的良性互動積累而來,這是一個復雜、綜合且長期的過程。”上海交通大學傳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謝耘耕說。
除了技術和成本,市場也隱含著潛在的危機。一些在國外寂寂無聞甚至口碑不佳的3D電影,頻頻殺向中國市場“圈錢”。至于國內許多號稱3D的電影,要么技術生硬,要么炒作概念,這種“偽3D”的泛濫,正在隱隱吞噬著看似繁榮的中國3D市場。“一旦國內觀眾失去了對3D技術最初的新奇感,虛熱的3D市場也會像國外一樣回歸理性,到那時我們還需要那么多3D電影嗎?”一位業內人士說。
有專家坦言,國外3D產業轉移中國,純粹是用技術換市場,核心技術難以轉移,高端人才培養模式更難引入。我們的境況,更像是產業鏈條上的高級打工者,一旦有新的技術面世,中國的3D企業很有可能面臨高昂的升級代價和報廢成本。
活路何尋
人才培養和技術升級并非全能,中國3D產業發展重在市場
前不久,有這樣一則“新聞段子”流行網絡:卡梅隆想幫中國培養電影制作人才,無奈按照“卡神”列出的能力清單,遍尋國內卻難覓合適“苗子”。中國電影人才的匱乏,可見一斑。
人才之缺,也被國內3D企業視為3D產業升級的重中之重。一位3D從業者認為,僅就硬件而言,國內外并沒有差別,甚至有些設備國內反而更為先進,“最大的差距在人才上,國外3D特效制作人才都是畢業于圖形圖像學專業的程序師,而中國很少有相關專業,也不以培養從業人員為目的。”
“國外同行可以憑借對電影的思考和理解、根據電影敘事表達的需要隨時對軟件做出修改,國內從業者只能亦步亦趨地跟在軟件后面,受制于軟件。”在張揚看來,國內3D后期制作從業人員更多是一些軟件操作員,要想應對國外3D公司的沖擊,“產學研”的全面升級必不可少。
與此同時,3D技術的定位也被不少專家反復強調。3D對眼球的震撼,終究代替不了對心靈的震撼。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認為,“技術是形式和手段,電影應該根據內容選擇呈現方式,技術應該為內容服務。”更何況,3D要戴大眼鏡,光線差,容易讓人眩暈,體驗感并不好,技術方面存在天然缺陷。“可以被稱為里程碑的技術應該是‘裸眼3D’和‘全息影像’。”張揚說。
不過,僅就人才培養與技術提升,似乎還不足以解釋一個核心問題:以“數字王國”為代表的3家知名特效公司,為何在有人才有技術的情況下仍猝然倒掉?當海外3D市場飽和的命運,降臨到國內3D市場,一旦全球3D影片產出量整體萎縮,剛剛起步的中國3D企業豈能獨善其身?
在小馬奔騰的藍圖中,在收購“數字王國”之后,將不僅局限于3D特效,而將從投資、內容、發行等各個方面,參與到電影制作的全過程中。或許,這種業務的拓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可能遭遇的市場風險。但從長遠看,3D這個市場到底能發展多大,將直接決定著中國3D特效企業的整體未來。
“國際3D產業的涌入,可能會對國內產業產生沖擊,也容易造成中國3D市場的泡沫化,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抓住這個機遇,尋找真正的藍海。”樂視影業導演機構經理高博說。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