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制度積累推動體制改革
盡管人的因素很重要,但是國家治理更應依靠制度。這是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60多年獲得的經驗之一。根深蒂固的“人治”觀念在實際操作中也會形成制度一般的“剛性”,要改變這種“剛性”,需要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對于這個問題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就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構想。這一構想被視為中國共產黨自主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發軔。從那個時期開始,中國共產黨在建立領導干部退休制度、大力提拔年輕干部、下放權力、擴大基層自主性等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8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外部環境出現急劇變化。一方面,蘇聯解體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讓中國共產黨對西方的政治鼓噪有了極大警惕;另一方面,在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的情況下,馬上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不能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也不能穩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地位。
90年代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對政治體制改革采取一種慎重穩進的態度,即不追求立刻實施改革的整體性突破,而是采用漸進方式對現存制度進行調整。首先進行的是行政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權力運行的透明度與公開性。通過精簡政府機構、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審查修改法律條文、制定新的法律法規等逐步增強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制度成分。后來有人以此來否定中國共產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意愿與力度,因為鄧小平在1986年就曾經說:“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笔聦嵣希@種指責并不恰當。中國改革的成功之道恰恰就在于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蘇聯那樣采用“休克療法”,轉瞬間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垮塌讓國民無所適從,也讓經濟一落千丈。
對于全球范圍內社會主義國家的遭遇,中國共產黨進行過深刻反思和教訓總結。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沒有現成的樣本。按照西方政治評論家的觀點,似乎中國共產黨應該推行建立類似歐美的“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模式,但這恰恰正是中國共產黨高度警惕的。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的冷戰結束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在政治觀念與制度上和西方“求同存異”,主張發展模式多樣化,并非敷衍,而是其一貫堅守的黨性使然。因此,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增強國民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福祉,穩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與領導地位;通過制度建設的積累與政治制度內部的微調,以點帶面,為整個政治體制改革創造條件,不斷增強中國共產黨的生命力與執政能力,這一思路與做法既符合中國傳統的中庸觀念,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原則尤其是量變積累最后質變的定律。
目前,中國共產黨正努力培育制度環境,為將來的政治體制改革整體突破創造契機。溫家寶同志公開表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很顯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內高層的共識。“積極”是指中國共產黨表露主動的姿態,而并非受外界的逼迫;“穩妥”則是指這一過程將是漸進的,而并非急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