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成功的 》;作者 楊鳳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91%;同時,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文化日趨繁榮,社會穩定,民眾的精神面貌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何在?進一步言之,中國的改革能在與同時期其他許多國家尤其是蘇聯、東歐國家改革的對比中脫穎而出,其獨特的成功密碼是什么?這是中國國內老百姓很關心的問題,也是國外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國內國際學術界對此作出了多種回答,給出了視角迥異的解釋。但事實上,中國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僅僅依靠某一種理論解釋來予以概括。雖然如此,中國改革成功的原因并不是不可解的“謎”,這個成功密碼是既復雜又成體系的。
首先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下的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沒有穩定的社會政治局面,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中國自19世紀中期以來長期處于戰亂頻仍、內外交困的環境中,國家外侮不斷,經濟凋敝破落,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這種局面才得以根本改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實現了完整的民族獨立,結束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亂,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真正統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掃清了障礙。
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任何改革都要具備的必要條件。自19世紀中葉國門打開之后,中國各階層的先進分子不斷地嘗試各種救國救民的改革方案,但無一例外地以失敗告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這個基本保障。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啟動的30年間,中國既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然而即便在最為動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仍然保持著統一,國家政權的根基仍然堅固。正是因為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改革開放才有了啟動的前提和基礎,才有了必要的政治保障,民眾也才有了在改革大潮中一顯身手的社會平臺。在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中,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維護社會穩定,要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明確指出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人民群眾可承受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說,保持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基礎性前提。
其次是作為執政者的中國共產黨有效把握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的戰略勇氣。當歷史的腳步邁入 20 世紀中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現代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極大地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和交往。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如果不能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改革舊思想、舊體制,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速自身發展,中國就只能游離于“地球村”之外。
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冷戰、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在進入60年代后急劇惡化等特殊的國際環境,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是在幾近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的。在封閉狀態下建立的傳統經濟體制,呈現出與世界通行的現代經濟模式不相適應的矛盾,反映了傳統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嚴重束縛:高度集權的經濟掌控模式無法與主體平等的法治化經濟相接軌,自成體系的封閉性經濟架構無法與分工合作的全球化經濟相適應,低效率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無法與效益至上的企業化運作規則相合拍。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順應全球化潮流,以破舊立新的戰略勇氣,逐步擺脫教條式的社會主義思想束縛,對內改革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對外主動開放,成功利用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改革開放啟動之后,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沿海城市的開放,引進外資、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迅速擴大,中國緊緊抓住國際產業和技術轉移的有利契機,校正國內要素結構失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加入國際組織,中國一方面利用國際規則保護和發展國內經濟,另一方面通過開放形成的“競爭效應”和“規則意識”反推國內改革,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層面加快破除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因素,實現與時代同步,與世界同行。如果中國共產黨不能有效把握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主動破除思想束縛并進行大膽探索,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無法取得今天這么大的成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