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6日18: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十八大代表,海爾集團黨委書記、CEO張瑞敏(蔣建華 攝)
創造出成果的一線員工是管理學上的高級管理者
主持人:在許多管理大師中,誰對您的影響最大?
張瑞敏:我非常崇拜的,是美國的管理大師德魯克。他所有的著作我都看過,而且到今天為止,我覺得他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包括剛才跟你說的那個網狀組織結構,其實我一開始就是受了他的影響,他倒沒有說互聯網應該做這么一個組織結構,但是他有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他說傳統管理就是擁有下屬的人,但是如果這個管理者下邊管著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卻創造不出成果,那就不能叫做管理者。換句話說,一線的員工,他沒有管什么人,但是他能創造出管理成果,他也是管理學上的高級管理者。
主持人:海爾的管理變革具有顛覆性,有學者表示,海爾的管理創新是前無古人的,但是不一定后無來者。您認為這種創新能被廣泛復制嗎?
張瑞敏: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準確。如果說我們的管理方式有創新,是因為中國企業過去沒有自己的管理工具,也沒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更不用說有自己的管理理念,所以我們起點低。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完全是學國外的管理經驗。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學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后來學美國的六西格瑪,學這些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全世界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如果說是前無古人的話,應該對所有的管理、所有的企業來講都是前無古人,因為要探尋一個適應新環境的管理模式。至于說,是不是我們的這種模式就最好呢?還有待實踐的檢驗。但是不管怎么樣,現在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在照著海爾模式來做,有的把我們內部的管理和具體的操作都拿去復制了。說明大家認可了,海爾發展的道路。
主持人:有消息傳出,海爾收購了新西蘭家電品牌斐雪派克,從當初國內激活休克魚到海外并購意大利工廠,做到近期收購三洋白電業務,海爾今后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頻繁并購呢?從并購三洋白電業務和收購斐雪派克來看,兩次并購海爾都是首先通過文化融合再開啟全面融合,這是一個策略還是只是一個偶然?
張瑞敏:我們這么多年逐漸探索出一條道路。并購一定不是簡單的疊加,并購應該讓它產生乘數效應。一般來講,并購期望最好的結果就是1+1大于2的效益,我們希望能不能產生1+1大于2的N次方的效應,就是乘數效應。我認為世界上每個人的文化認同不同,但是人的本性都是一致的,關鍵是要發揮他的潛能。借用康德的一句話,就是無論什么人,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把自己和他人當做工具,因為人的自身就是目的。既然人自身就是目的,他都是有理性的,你就應該把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次我們在新西蘭的并購就是這樣,他是1934年成立的公司,幾十年了,等于是在世界上被稱為是奢侈品品牌,也是新西蘭的一個國寶級的家電公司,應該說技術能力、產品開發能力都非常非常強,但是,很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往往只聽從高官這個層面,另外它在全球的開發有問題。海爾恰恰具備網絡平臺,結合之后,把每個人的潛能發揮出來,讓一個人頂十個人,甚至頂二十個人。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是簡單并購,而是希望整合產生出一種互聯網平臺企業的效應。
主持人:今年是海爾創業28周年,按照慣例海爾每7年都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戰略發展階段,目前海爾處于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那么你們下一個階段的戰略將會是什么呢?
張瑞敏:我們希望把管理模式變成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用戶。德魯克有一句話,每個企業必須要回答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客戶是誰,第二個問題,你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是什么,第三,你給用戶創造價值之后你的價值是什么。作為企業可能都非常難回答,我們現在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回答。所以,我們就要把每個人都變成一個小公司一樣。現在我們擁有的八萬員工,已經化小單位,形成了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這些自主經營體將來要變成像一個小公司一樣來運作。每個小單位、每個人都主動地去創造市場業績,創造價值。這就是我們下一步要繼續推進的。
另外,從企業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把這個企業變成剛才所說的平臺型企業,所謂平臺型企業,就是我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比如研發,我們在全球現在有五個研發中心,過去我們千方百計地去招聘很高素質的人進來,現在則不這么做了,而是通過這個中心來吸收爭取資源,包括大專院校、研發機構,都爭取整合進來。平臺型的企業和過去的企業完全不同,它變成一個開放的系統。
期待十八大更好地讓人人擁有公平競爭機會
主持人:很多企業家在談到企業發展經驗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地談到企業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其中企業的組織建設對于企業實現戰略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作為黨代表,您怎樣看在互聯網時代企業黨建的重要性?
張瑞敏: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義的問題。過去黨建有三會一課,但是如何使其更好地適應今天互聯網時代值得深入探索。我個人體會,其實就是一句話,把支部建在連上,對企業來說,就是最基層單位有沒有戰斗力。今天的市場仿佛戰爭年代每個連隊一定要面對的戰場。黨建使企業和連隊能夠自主靈活地去戰斗。我們現在把支部改建了,建在每一個自主經營體上,自主經營體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反過來又檢驗著黨支部的戰斗力。我們這種做法,到今天,還是蠻有成效的。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還有兩天就要召開了,作為黨代表,您對黨代會的召開有何期待嗎?
張瑞敏:這個期待具體來說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我覺得能不能更多地讓每一個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換句話說,就是初始階段機會的均等化。這首先是一個民生問題,但是民生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機會不均等、不公平,會埋沒很多人才,也不能把人的激情激發出來。就可能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其實和低一點有一個邏輯關系。就是能不能把創新機制推得更好。作為企業來講,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外部的創新平臺和創新機制。對國家對社會,創新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創新,就很難有活力,也很難有發展。如果我們整個社會、所有的企業都是用創新的機制,都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那么我們的國家還會發展得更快、發展得更好,更加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