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國家機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能定位
三、銳意改革創新,形成長效機制。
中央國家機關建立生態文明保護的完整機制,必須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多方考慮,這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的重新分配、當前和未來的利益權衡,不能“碎片化”、“短視化”。
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要轉到優化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節能減排、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等方面。要出臺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和與分區發展指引相銜接的財政支付轉移政策。
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的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要向市場放權,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做好服務,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關部委要做好引導,不斷優化生態產業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完善扶持政策﹔培育生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壯大創新創業集群,充分發揮新能源新產業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作用。
資源管理部門的職能要轉到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加強對能源、水、土地等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源頭管控、全程監管和整治重建,強化資源的調查評價、統籌規劃、合理利用、綜合整治、有效保護和嚴格監管。要明晰產權,避免公地悲劇,促進生態產業發展。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建構政府主導下,社會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的開放型生態治理新格局,即一方面,借助網絡等新興媒體,建立健全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的征地、環評等政策的公共協商平臺和制度,建立生態風險監測、防范的新格局,整合不同的利益訴求,形成政策合力﹔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網絡化整治新格局,在生態環境改善和修復方面,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的必要補充作用﹔在治污和環保事業方面,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經營環保基礎設施,參與生態清淤和綜合整治,形成多元化的生態整治投入機制。
此外,教育文化部門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社會管理部門要實行引導人口有序流動的人口管理政策,激發社會成員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生態惠民、生態富民的實際效果。
以上這些都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相關部門結合形勢變化和任務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最終建立健全“黨組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人人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機制。
四、完善績效考核,健全責任追究機制。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就是要增強“環境”對政府的實際約束。
2004年我國就開展了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工作,並於次年開展了10個省市的試點,應該說將生態文明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已有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此,筆者認為要注重針對不同地區,健全分類分級考核的指標體系。如對生態功能區、現代生態農業區,要降低GDP增長的考核,適當提升生態保護成效的考核。對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要強化對單位GDP原材料的消耗程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環境污染程度的考核,全面衡量科技創新與轉化、管理水平、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綜合情況。
考核必須要有責任追究制度為保障,否則行政紀律的嚴肅、行政行為的規范、行政效率的提高,就是空談。要從法律法規上落實政府對生態治理承擔的實質性責任,對包庇、縱容、放任環境違法行為和決策錯誤導致生態惡化的政府領導必須究責。除內部監督外,要發揮外部監督的作用,強化信息公開,暢通群眾知情渠道,擴大群眾參與,鼓勵廣大群眾檢舉揭發違反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眾路線。
中央國家機關在國家政權中處於重要的樞紐地位,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站位高,統籌考慮,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自身向“綠色政府”、“生態政府”的轉變,為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宏偉藍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