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 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學習十八大報告精神的思考和體會
文化產業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水平影響著國家的整體競爭力,決定了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地位。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了當前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從實踐中看,科技創新能力低成為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軟肋。基於這一情況,黨的十八大強調要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文是筆者在理解十八大報告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所在單位和本職工作性質,圍繞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這一目標,分析了文化產業及科技與文化融合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並提出了以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來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強調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為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全面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指明了方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文化持久發展和繁榮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現代科技已交融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不僅改造著傳統文化產業,還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現代科技推動著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了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產業及其發展的重要性
1.文化產業及其特點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以及我國文化市場的日益繁榮,文化產業的概念也在逐漸明晰。根據中宣部和國家統計局正式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可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義成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同時,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得到了進一步地劃分和確認,主要包括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活動、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和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等四大類。文化產業不同於其他的產業,它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相對於第一、第二產業來說,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二是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量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三是文化產業容易與新技術對接,創新應變能力較強﹔四是文化產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強。五是文化產業的經濟回報高,受益時間長。六是文化產品的消費不會消耗物質形態,反而會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2.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新時期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具有協調、綠色、高效等幾個顯著特征,能夠發揮優化結構、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優勢。它從多個方面來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次,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科技條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市場和科技的支撐,才能得到更快發展。因此,既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使各種文化生產要素能夠在市場中自由流通、自由分配,還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提高文化產品的創新能力,形成強大的合力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第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居民消費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注重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第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文化產業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追求,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隻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統籌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貿易為主要方式,積極走出去,做強做大本土文化企業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斷推出具有中華文化內涵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文化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扭轉文化貿易逆差,增強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維護好國家文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