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軍官成了維吾爾族鄉(xiāng)親的驕傲
路還是那條路,樹還是那排樹,巴扎村還是巴扎村。返回家鄉(xiāng)探親的陶輝睹物思情,感動的淚水再次從心底涌來。
忘不了,大哥牙森·哈力克考上大學后,因家庭困難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每每提起這件事,父親哈力克·買買提總是懊悔不已,那種再窮也要讓孩子學知識受教育的意識深深扎根,不在陶輝身上留遺憾的念頭也就更加強烈。
忘不了,自己上大學離家時,媽媽再乃提汗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他中學所有的獲獎証書。
作為全村第一位國防生,陶輝成了各族鄉(xiāng)親的驕傲。隨著年齡增長,他對這份親情越來越充滿了感激和依戀。
去年古爾邦節(jié),陶輝寄回家2000元錢,讓父母買件新衣過節(jié)。母親節(jié)時,他給媽媽買了一臺微波爐﹔父親節(jié)時,他給爸爸買了一雙皮鞋。周末休息,他專程趕到學校去看望妹妹,給妹妹買了一部手機,將生活費悄悄地塞進裝水果的袋子裡。
2012年7月8日,是哥哥牙森·哈力克結婚的大喜日子。在野外駐訓的陶輝,此前專門匯了3000元錢,還給哥哥買了照相機表達祝賀。街坊鄰居和親友們羨慕地對哈力克夫婦說:“你們家漢族巴郎真孝順!”
陶輝與哈力克·買買提一家的親情,在當地各族群眾中傳為佳話。而哈力克·買買提當兵的經歷卻鮮為人知。1977年,19歲的他從托克遜縣入伍,在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服役,3年中兩次獲嘉獎,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0年退伍后,哈力克·買買提先在托克遜縣煤礦當合同工,后回鄉(xiāng)務農。
哈力克·買買提當兵第二年的冬天,一場大雪封住出山的道路,數十戶哈薩克族牧民被困。官兵們用鎬刨、用鍬鏟、用手挖,被困牧民得救了,不少戰(zhàn)士卻凍傷了。哈力克的雙腳凍得失去知覺。回想當時那一幕,哈力克動情地說:“如果不是戰(zhàn)友們熱烘烘的胸膛,我的雙腳可能就保不住了!”
陶輝成為一名軍人后,哈力克常把自己這段經歷講給這位漢族兒子聽,希望他能當一名維護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的優(yōu)秀軍官。陶輝不負養(yǎng)父所望,不負維吾爾族鄉(xiāng)親所望,以自身行動續(xù)寫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續(xù)篇。
有一次,陶輝為戰(zhàn)士們上民族團結教育課。他從自己筆記本上“托合塔洪”的維吾爾族名字講起,動情地講述維吾爾族養(yǎng)父母一家收養(yǎng)他的感人故事,戰(zhàn)士們個個聽得直抹眼淚。
陶輝擔任連隊團支部書記后,主動開展“三學一教”活動,使連隊戰(zhàn)士人人會唱民族歌曲,個個會跳民族舞蹈,相互間能簡單地用維吾爾語交流。2012年年末,他所帶排榮立集體三等功。
一天晚飯后,陶輝聽到民族連戰(zhàn)士談論維吾爾族班長木拉提的事。原來,木拉提的父親患腫瘤需要化療,花光了積蓄,還把牲畜和幾間平房變賣了。陶輝當即向指導員建議為木拉提捐款,自己先拿出了500元錢。在他帶動下,全團官兵捐出4萬余元愛心款。
陶輝通曉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英語4種語言。戰(zhàn)士阿裡木來自南疆,想報考軍校卻不會漢語。陶輝每天抽出休息時間教阿裡木漢語。后來,三連戰(zhàn)士都來找陶輝拜師,教導員知道后專門為三連的民族戰(zhàn)士開設補習班,指定陶輝任班主任,當年底兩名民族戰(zhàn)士圓了“軍校夢”。
新疆軍區(qū)為民族連隊戰(zhàn)士配發(fā)電腦,陶輝毛遂自薦承擔起三連的計算機輔導任務。去年底,三連官兵計算機過級率達到80%。
去年2月,托克遜縣第二中學學生夏提古麗和托克遜縣開斯克爾小學的巴哈迪力,分別收到陶輝捐助的1000元錢。夏提古麗與82歲的外婆相依為命,是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得知素不相識的陶輝要資助她完成學業(yè),在作文中動情地寫道:“我也要做一個像陶輝哥哥那樣的好人!”(記者 孫興維 特約記者 魏 春 張應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