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2016年12月29日12:35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指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不僅對下級要敢用,對同級特別是對上級也要敢用。不能職務越高就越說不得、碰不得。
曾幾何時,人們常說,批評領導是“犯傻”,一是怕領導給小鞋穿,以后日子不好過;二是怕丟了領導面子,讓領導失去威信。于是,一些人就給自己找理由,千萬別批評領導。
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了一些地方民主的缺失,也助長了個別領導的一言堂。
前不久,在濟南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山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將濟寧市一個基層干部的來信復印,每人一份分發(fā)給大家學習。寫信人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其在濟南培訓期間發(fā)現(xiàn)的占道經(jīng)營、違章建筑、環(huán)境衛(wèi)生臟亂差等問題。
對待“以下犯上”的批評,市委書記不僅誠懇接受,而且迅速行動,作出了整頓。這一事例說明,不是批評適合領導者的“胃口”,才會虛懷若谷,誠懇接受。只要反映的問題屬實,所有善意的批評都應該被接受。
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都應有聞過則喜、聞過則改的品格。1978年,廣東惠州一位名叫麥子燦的機關干部,給時任省委第二書記的習仲勛寫了一封批評信,向他提出兩條意見:一是愛聽匯報,愛聽漂亮話;二是處理群眾來信來訪不及時。對這封措辭尖銳的批評信,習仲勛給予充分肯定,親自寫了回信,還與來信一起轉(zhuǎn)發(fā)全省。他說:“麥子燦同志對我的批評,是對我們黨內(nèi)至今還嚴重存在的不實事求是、脫離群眾等壞作風的有力針砭,應該使我們出一身冷汗,警醒過來。”寥寥數(shù)語,飽含赤子情懷,彰顯博大胸襟。
可以看出,正是麥子燦敢于批評,才檢驗出習仲勛同志對待批評的態(tài)度,以及勇于改錯的精神。如果黨員干部都當老好人,過于愛惜自己的羽毛,凡事都“好好好”,發(fā)現(xiàn)領導錯誤不僅不批評,反而把腰彎成90度,全面從嚴治黨也就無從談起了。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有兩次“挨罵”的經(jīng)歷。對于第一次“挨罵”,毛澤東說:“群眾發(fā)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到群眾有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xiàn),是神經(jīng)衰弱的表現(xiàn)。”
對第二次“挨罵”,毛澤東說,“人家罵得就有道理呀”,并由此實行了精兵簡政的政策。可見,領導干部乃至黨的領導勇于接受批評一直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規(guī)定》,再次規(guī)范和強調(diào)了批評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要用好這個利器,核心要解決的就是一個“敢”字。朱德同志講過:“不敢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算什么共產(chǎn)黨員?”當我們糾結于領導干部是否接受批評時,先問問自己,敢不敢拿起批評的利器?(桑林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