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夫
前不久,我回重慶市東北某縣老家小住了幾日。晚間,和村鄰親朋圍坐一席,雖是粗茶淡飯、薄酒鄉(xiāng)菜,卻也愜意。飯后,大家一起閑聊,無意間說到了脫貧致富的話題,不少親朋對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非常振奮,對縣里要求建立貧困戶臺賬、要求每家每戶都有對口干部幫扶的做法表示支持,但對于基層干部的某些做法頗有微詞。
一位遠房表叔說,他們村村委會主任,大約在十幾年前就建起了上下兩層樓的磚房,讓全村人都很羨慕。他的兒子多年前在外地讀完大學,在當?shù)毓ぷ靼擦思?女兒早年也嫁到了城里。如今,兒子、女兒很少回來,老兩口自己住著一幢大房子,家里還養(yǎng)著豬和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富足的家庭,居然還領(lǐng)著扶貧款。
表叔說,全村只有五個貧困補助名額,村主任自己占了一個,其他幾個名額都給了他本姓的幾家!按逦黝^老李他們家,土墻房子被雨淋得都快垮了,僅靠幾根棍子頂著,這樣的家庭卻領(lǐng)不到救濟。你說,這叫什么事?”表叔睜著酒后血紅的大眼盯著我問,讓我感到無比尷尬,卻不知該說什么好。
另一位親戚接話說,他們村也好不到哪兒去。村干部掌握著分配貧困戶指標的權(quán)力,誰和村干部的關(guān)系好,誰給村干部的利益多,他就把名額給誰。為了得到這樣的救助指標,不少村民都得巴結(jié)著村干部,村干部家里有紅白喜事辦酒席,即使沒有發(fā)請?zhí)?那炸得啪啪響的鞭炮就是信號,周圍的村民特別是希望得到這些名額的人,都會“自覺主動”地去吃酒席。既然是吃酒席嘛,自然就免不了送禮。
村干部雖然算不上是什么官,但權(quán)力不小,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基本都得從他們手里過。此前,我們村也經(jīng)歷過類似的事。當時,村里接受上級扶貧政策支持,經(jīng)常得到上頭發(fā)下來的杜仲苗、金銀花根等果木或藥材小苗,村干部有時把大家叫到一起來,一家三兩棵地分走,有時村主任還主動給村民分下去,送到家里,服務看起來是很周到的。后來個別村民發(fā)現(xiàn),村主任家地里的苗總是比別人家里分得多,而且還粗壯、直溜得多,于是有個別村民就去找村主任,村主任這時不會辯解什么,而是會給這些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村民幾棵苗,堵住嘴了事。其他發(fā)現(xiàn)了苗頭的村民,大多也是心里有氣,但懶得去計較。
當然,這些問題看起來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基層干部起著連接上級、溝通村民的作用,對于落實好黨的扶貧政策意義重大。面對黨的種種政策和扶貧舉措,如果干部都想著自己,先肥自己,不首先想到村民,即便村民跟著干部最后也富起來了,他們還是會對黨的政策有看法、有怨言。基層干部只有把村民利益擺在前面,處處先想著真正貧困的村民,先人后己,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當然,完全靠干部自覺不可能,所以還得加強監(jiān)管,提高貸款、扶貧項目的透明度,讓村民有知情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如此,才能把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