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達
在世界環境日當天,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揭曉,來自四川、浙江、西藏、新疆等地的19個先進集體和33名先進個人獲獎。中國生態文明獎作為我國生態建設中唯一的政府獎項,由環境保護部主辦,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一線每三年評選一次。(6月5日新華社)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可以說,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理念上的具體表現,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行動上的榜樣示范。政府設立生態文明獎,意在通過榜樣示范弘揚先進精神,營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帶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些重要觀點,從國家戰略高度回應了人民群眾追求生存環境、追求健康幸福的期盼。嘗到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少循環的發展苦頭之后,人民群眾從求溫飽到要環保,從重生存到重生態,環保意識空前提高,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榜樣示范,觀念在“變”。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區、市)開展生態省建設,1000多個市、縣、區正在建設生態市縣,133個地區獲得生態市縣命名,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積累了一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品味生態文明示范典型經驗,其關鍵詞就是“變”:從片面的、功利的發展觀向全面、科學的發展觀轉變;從粗放式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從主要關注數量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單純追求GDP到以人為本、綠色發展的轉變。這些轉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摒棄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把生態環保作為發展的機遇而不是“包袱”,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榜樣示范,責任擔當。這些生態文明建設先進事跡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勇于擔當。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系統謀劃、集中治理,不斷獲得新的突破。霧霾來襲,搶水風波,民眾談“污”色變,環境問題成為全民的集體焦慮和切膚之痛。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從決策層到普通民眾,都對破解環境問題形成共識,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一項偉大事業去追求,作為一種責任去擔當,作為一種使命去肩負,自我加壓,主動作為,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努力實踐,不斷取得新成效。
榜樣示范,作風務實。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綠色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共享,要求我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上實現全面刷新和深刻變革,在身體力行中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這些獲獎的生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多年如一日,埋頭苦干,默默奉獻,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有“盯勁兒”有“合力”,久久為功,每個人都成為良好環境的享有者、保護者,合力闖出一片新天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只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贏之路,才能更好的維護好、建設好我們的美麗家園。對每個人來說,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既成為良好環境的享有者、又成為保護者,通過身體力行匯成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