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
曾聽一位企業家說,以前稅務部門是不請自來,上門收稅,可現在每次都打電話要求派車,理由是沒有公車了,平常來企業服務,自然也就談不上。一位機關領導更是毫不諱言,沒有車,怎么下鄉?(5月25日《人民日報》)
公車改革,是降低行政成本、推動作風好轉的一項重要舉措,贏得社會公眾廣泛好評。然而,與群眾的熱切期待相比,一些干部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光拿車補不干活,甚至理直氣壯地喊出“沒有車,怎么下鄉?”在他們的口中,車改儼然成了自身懶政的“擋箭牌”。這些車改后顯現的“新憂慮”,應引起高度重視。
公車改革扭轉的是傳統體制慣性,突破的是利益固化藩籬,處在車改潮頭的干部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有淡淡的失落感也是人之常情。但私情不能害公義,車改是破除官本位、回歸民本位的大勢所趨,絕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搞“軟抵抗”、!靶÷斆鳌。
誠然,有沒有公車不一樣。但沒有公車就可以不下鄉了嗎?絕不是這樣。鄉鎮黨委書記的楷模文建明同志,在鄉鎮摸爬滾打29年,整日騎著自行車下村組、進社區,扎根群眾、心系民生,在走村串戶中探索出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在群眾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比比文建明同志,那些抱怨的話語還能說得出口嗎?
況且,公車改革在嚴格限定公車數量的同時,兼顧干部公務出行的需要,發放一定的公務交通補貼,并非要求干部自掏腰包去下鄉。然而部分干部卻“念歪經”,把車補當作上下班交通費,視為變相漲工資,公務出行的費用竟然“善財難舍”,實在是講不通。
言為心聲,行為意表。沒有公車不下鄉,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歸根到底是懶政思維在作怪。只要心中裝著百姓、時刻想著百姓,沒有公車豈能阻攔干部深入基層的腳步?心無百姓莫為官。群眾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不能只憑嘴上說,還要在行動中見真章。公車改革就是檢驗干部群眾觀念、作風轉變的“試金石”。
當然,診治車改“新憂慮”不能完全依賴干部自覺,還要靠制度兜底。一方面,發放車補不能簡單按照級別“一刀切”,而要根據公務出行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調補和傾斜,確保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另一方面,要強化監督管理,嚴格考核問責,避免干部光拿車補不干活,切實防止“四風”問題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