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書琳
《左傳》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代的邾國國君邾文公打算遷都到繹地,于是就讓太史占卜吉兇,占卜的結果是“利民不利君”。邾文公說,利民就是利君,國君的責任就在于利民。壽命長短都有定限,只要對人民有利,那就要遷過去,沒有比這更好的決策了。于是邾國遷都于繹,當年五月,邾文公逝世。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贊譽邾文公的賢良,后來邾國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邾文公為了堅守做個賢良國君的初心,能把人民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雖然有可能影響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實在令人感嘆敬佩。
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在初入仕途時要么是懷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要么是滿滿“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要么是一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甚至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都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施展抱負,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隨著職務的提拔和權力的增大,有的干部理想信念動搖,道德品行滑坡,漸漸忘掉了自己的初衷,忘記了曾經的抱負和情懷,背離了曾經的錚錚誓言,慢慢迷失了自己,偏離正途步入歧途,不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還使黨的事業受到侵蝕。
堅守初心,需要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不斷錘煉黨性,提升自我修養,保持平衡心態,筑牢思想防線,才能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堅守初心,需要經常反省。《論語》有云:一日三省吾身。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經常想想自己從政之初的信念,喚醒激情燃燒的歲月,常念家國在心懷,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遇到選擇之時,在需要作出判斷與取舍之時,在面臨金錢、名利、美色的誘惑時,問問自己有沒有遵循自己的初心。
堅守初心,還應做到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在遇到事業上的瓶頸、坎坷與挫折時,要向焦裕祿、楊善洲等先進模范看齊,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上來評判自己的榮辱得失,衡量自己的工作成績,檢驗自己人生的奮斗價值,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不要忽視初心的價值和力量,不讓她因歲月的沖刷而斑駁失色,用希望與睿智,矯正自己前行的方向。黨員干部只有堅守初心,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秉持公仆情懷,才能在發展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實現個人的成長進步和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