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疆
李克強總理在河南許昌長葛考察高標準農田時,時而是熟稔種莊稼的“老把式”,時而是精通技術的“農科專家”,時而又是關心農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大國總理。(9月27日 人民網)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同樣,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不囿于“官員”身份,“講得了政策,融得進群眾”,才能備受群眾稱道。事實上,“身份”能上能下體現的不只是領導干部個人的德才素養,業務掌握精、民情摸得清是為一面,但能否講老百姓想聽且聽得懂的話,考驗的則是學以致用的真本領。
“看這種植的密度,你這一畝地的產量,應該是1200到1300斤吧?”站在雨后泥濘的田頭,李克強指著眼前大片待收的玉米詢問道,67歲的老農張炳彥聽后連連點頭。實踐出真知,總理之所以能夠“一眼看穿畝產量”,靠的正是對一線實情了然于胸。自身學得透,他人奪不走,是打鐵本身硬的基本前提,對于地方領導干部而言,下得了基層是工作所必需,但懂得了基層則是必需之外的厚積薄發,“你這一畝地的產量,應該是1200到1300斤吧?”看似芝麻小問題,卻能于細微處見功夫。并非苛求人人都是“全才”,但就服務群眾而言,肯學習、肯鉆研又怎會技多壓身?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笨偫磉B連發問:“一畝地要播幾斤種子?植株密度呢?一畝多少株?”恰恰問進了農民心里,低投高產,是農民最為期盼的“紅利”;怼稗r科專家”的總理在介紹新品種時頭頭是道,“把每畝的植株密度降到3000株以下。植株少一點、棒子多一點,這樣日照吸收更好,生產效率也會更高!迸d許,在群眾看來,身為總理能夠在百忙中深入田間地頭問其一二,實屬不易。而精準發問的關心,更顯出心中有民的“含金量”。不可否認,略知一二仍然是部分領導干部的“短板”所在,“官腔套話”只會扯遠干群間距,唯有打破大水漫灌式的“敷衍”,謀實招、出主意,在群眾身邊才能站得住、心不虛。
當然,既要低頭知曉“田間事”,更要抬頭決策有籌謀。總理問罷生產情況,轉而說到“要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以小見大”是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理性和清醒”,不可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在一個問題上“扣死理”。有別于他人的是,領導干部作為一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羊”,擁有細處著手的公仆本真,大處著眼的領導謀略,才能下好發展這盤大旗。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務必謹記,“多重身份”不是累贅,而是責任與擔當;身份“無縫切換”不是走秀,而是順應民之所需。
網評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