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今年4月,在政府網站普查中,廣東惠州被發現很多政府網站存在“僵尸”“睡眠”現象。日前,記者對惠州各級政府網站又進行了深度調查,發現之前被點名的部分“僵尸網站”的確“復活”,增加內容、持續更新。不過,在整改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網站成了單位領導的“自留地”或政績宣傳的“大喇叭”,公眾根本獲取不到有價值的信息;有的陷入“死了再活,活了又死”的惡性循環。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各級地方政府與時俱進,開通官方網站,一方面,能及時發布政府信息,并提供在線交流、解疑答惑,讓普通百姓不用去政府單位,就能在線獲得相關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方便政務信息公開,有利于公眾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
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門網站多為應付“任務”而設立,可長期得不到及時更新、維護和管理,便以“缺錢、缺人、缺技術”為由,以至于成為無人問津的“僵尸”。每當上級政務網站進行績效評估時,出于對考核的壓力,于是,便集中批量進行更新,類似評估過后,很多政府網站又陷入“拋荒”狀態。就這樣,“死而復活,不久又死”的來回大循環。
政府辦網站與其說“缺錢、缺人、缺技術”,倒不如說是“惰政思維”在作怪,從而導致“缺心眼”。正是由于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至于群眾關心的信息,諸如財政預決算、“三公經費”支出、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狀況等等,有的政府網站總是喜歡“選擇題”而放棄“必答題”,甚至奉行一種“能少說就少說、能不說就不說”的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而對于群眾亟需解答的問題,諸如“市長信箱”“問題咨詢”這些本屬親民的互動欄目,卻大量存在“涉密”“不宜公開”等托辭來搪塞百姓。
政府網站不僅代表政府部門的形象,還承載著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政府網站真正的“大數據”是聚焦百姓亟需解答的問題,也許這才是這個世界互聯網發展的終極境界。如果政府花錢辦網站,只是政府、部門和單位領導的活動簡報,或吹捧單位領導政績的“大喇叭”,而群眾想看、想了解的內容不及時、不準確更新,甚至根本看不到。以至于“僵尸”“拋荒”,如此網站,還不如一關了之,這樣,百姓“眼不見心不煩”。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要求,真正讓“僵尸”“拋荒”政府網站復活、醒來,除了定期或不定期檢查考核和專項整治,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完善法律法規,規范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活動,強化監管和問責,增強長效性,提升各級政府網站信息發布、互動交流、便民服務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給政府網站健康添活力。
相關專題 |
· 朱波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