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千
不久前,四川省青神縣400多名黨員領導干部公開承諾,不以任何名義、任何形式與任何人通過“打干親家”“認干爹干媽”“認干兄弟”“認干兒女”等方式“打干親”,并有50余名黨員干部現場解除“干親”關系。“打干親”一度成為網絡搜索熱詞。
“打干親”原屬民間傳統習俗,有的是出于封建迷信考慮,覺得認干親可以讓小孩免于災病,給他們帶來好運氣。隨著現代科學的日益進步和社會文明意識的不斷提高,小孩“打干親”現象越來越少。然而,如今“打干親”現象卻在官場盛行,一些領導干部打著“人情交往”、“親屬相互幫助”的幌子,廣拉關系、“勾兌”感情,甚至進行權色交易、權錢交易。
比如,成都市交通局原局長石全志挪用公款100萬元幫助“干女兒”經營按摩公司。安徽中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陳某某為感謝宿州市國土局局長張治淮,陳以認張治淮之子張冬為干兒子為由,行賄77萬元。青神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劉澤利與一位開發商老板“打干親”,先后收受財物180.66萬元……
這些人之所以熱衷于“打干親”,不是因為感情好,而是看中了這樣一種“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是干親關系背后的利益網絡,有錢的攀上有權的,有權的搭上有勢的,帶著功利目的進行感情投資。既然認了“干親”,那么替其搭個橋、幫個忙不就成了理所當然之事?而行賄、受賄不也成了“親情”之間的“禮尚往來”? 而這樣的“打干親”背后,侵蝕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損害的是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削弱的是我黨的執政基礎。
“打干親”其實質是在拉關系,是為了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方面互相提供方便。因此,禁止官員“打干親”,首先要強化黨員干部教育,使黨員干部為官從政都能做到講原則、講黨性、講規矩,自覺抵制“圈子文化”,凈化“風清正氣”的官場生態。其次扎緊制度牢籠,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切實做到靠制度管權、用權,實現權力的陽光化和規范化運行,杜絕公權私用。最后要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確保監督權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對發現的違紀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形成有效震懾,切實讓領導干部不敢再以“人情往來”的幌子行不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