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總書記到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
新春佳節,既是萬家團圓、其樂融融的日子,也是游子思鄉回家、省親感恩的時節。作為國家領導人,總書記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了解民情、傾聽民意。作為“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選擇將曾經以知青身份勞動過的延川縣梁家河村作為此行首站,更有重返故地、感恩父老鄉親、向老區人民拜年的意味?倳浻洅斓亩际抢习傩盏目嗬彼崽,傳遞出的都是拳拳愛民心和濃濃正能量。
7年的插隊歲月,磨練了習近平的意志,更平添了了解山區、走向社會、親近農民的實踐閱歷。總書記說,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
與老區人民同吃同勞、同甘共苦,不僅成為習近平品格發展的精神滋養,也奠定他報答鄉親、為民辦事的宏志偉愿!澳艹钥唷⒏蓪嵤、好讀書的好后生”,就是父老鄉親對習近平知青經歷的充分肯定和褒獎。
從“近平回來了”的奔走相告,到“盈兒,你可老了”的乳名呼喚,足以詮釋出總書記與梁家河村百姓結下的深情厚誼;從“當年鄉親們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淺”的深情流露,到在曾為自己入黨介紹人的梁玉明家吃頓便飯,無不透視著總書記重情重義、常思感恩的愛心善意;以自己出錢采辦的米面油、肉制品和春聯年畫作為“年貨”,更凸顯了總書記的清廉作風和“省親”誠意。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總書記到梁家河考察調研的“省親”之旅,是對那首膾炙人口、引人深思的《父老鄉親》最貼切的回應。
“蘋果銷路怎么樣?一畝收入有多少?有農貸嗎?”“村民的醫保都上了吧?孩子上學沒問題吧?”總書記的聲聲噓寒問暖,體現出黨和政府對老區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的牽腸掛肚;對民生疾苦和祖國未來的關懷備至。招呼當地干群以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手繪宣傳畫的窯洞外墻為背景合影留念,寄寓了總書記“上下齊努力、奮斗圖振興、實現中國夢”的殷殷期許。
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老鄉親的最好報答。 拜人民群眾為老師、把黎民百姓當親人,就能不斷汲取成才報國的智慧和力量,也才會始終不改權為民用的執政理念?倳浺詫嶋H行動為各級干部樹立了感恩親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