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單位流行庸人政治,這種強大的氣場往往會把所有的人都染成一種顏色。一個人有個性、要顯示自己的清廉,反而打破了單位內部潛規則。
據媒體報道,2013年1月,范松青在廣州政協全會期間提交有關提案,并率先向媒體公布收入、自家房產等。因為這次公開,其妻子、女兒到現在還埋怨他是“吃地溝油的命,操總書記的心”,一些過去很親密、友好的同事關系,也慢慢變得疏遠了。
兩年前,范松青因率先向媒體公布收入、自家房產而“一舉成名”,那時便有人認為,范松青很可能遭遇排擠。而現實的進展,也讓這般猜測得到了印證。“官員財產公開”本是清廉為政的方向,但面對“官員公開財產卻遭排擠”的現實,還是令人五味雜陳:何以先進之舉,竟遭這么多人反對?
范松青從公布財產到被同事排擠,這背后,有著深厚的醬缸文化。這些年,各地“組團式腐敗”、“塌方式腐敗”都是客觀存在的。當然,絕大多數單位并不存在這樣嚴重的問題,更多的情況是,很多單位流行庸人政治,這種強大的氣場往往會把所有的人都染成一種顏色。一個人有個性、要顯示自己的清廉,反而打破了單位內部潛規則。在這樣的現實氛圍下,范松青率先曬出財產,無疑是對既有醬缸文化的一種挑戰,遭遇排擠便不難理解了。
可以說,若想范松青之類首吃螃蟹的官員不至于被排擠,便需要迎來制度的回應與互動。畢竟,個體的單兵突進,并不能影響整體,只有制度的及時跟進,才能破解當前一些地方官場的醬缸文化。
對于范松青這樣首吃螃蟹的人,只有政策不做“鴕鳥”,個人才不會被排擠,也才能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現實氛圍,而不是相反。因而,要打破“公開財產遭排擠”的醬缸文化,社會的進步才更加可期。
□楊燕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