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央
近年來,腐敗現象正向一些人心中的“清水衙門”蔓延,有些部門甚至成了腐敗“重災區”。 看似“邊角碎料”,但積少成多,這種腐敗行為侵害的是民生政策的“紅利”和基層群眾的利益,危害不可小視。(新華網 5月21日)
看似清水衙門,往來資金項目較少,但隨著民生政策的增多,干部也可以瓜分到基層群眾的紅利。一筆扶貧款從市到縣被侵吞40%,從縣到鄉又被克扣40%;一張小農機具秧盤的國家補貼2毛5分,農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長還要貪3分;一個售價數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民生政策紅利指向悄然轉移,養肥了一批干部,滋生出了一系列腐敗案件。
以往的清水衙門,隨著往來資金的增加,也水漲船高,有利可圖,層層瓜分后,到群眾手中的社會紅利已所剩無幾,純粹是重在精神安慰,對民生的改善和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作用不大。這些清水衙門,腐敗得似乎沒有那么張狂,大到幾百元,小至幾分錢,這樣的截留似乎也不至于積累出多少財富,但積少成多,累計下來,收益也十分可觀。看似油水不多的部門卻腐敗頻發,也敲響了監管的警鐘——權力監管,處處是重點。有權力的地方,就必須在監管上嚴格把關。
清水衙門的腐敗易發與監管松懈有關,這些部門,實權較少,資金往來不多,且惠民資金等專款專用,有專門的負責機構,貪腐伸手似乎也非易事,綜合原因,在監管上難免就有所松懈,這恰恰給了個別干部可趁之機,導致民生款項層層截留,上下齊腐。
民生資金是救濟款、救命錢,是對社會底層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政府責任的基本體現。而這些腐敗行為傷害的是最底層的百姓,嚴重侵蝕了國家政策,若不畫上休止符,不僅削弱反腐敗斗爭效果,也容易損害政府的公信力。
民生政策揩油折射出權力不分大小,權力監管處處是重點,許多看似一塵不染的地方其實早已蒙上灰塵,反腐不能留下死角,要全盤“大掃除”。權大、權小若缺乏監管都易產生腐敗,油水單位和清水衙門都存在腐敗的可能。反腐敗必須全面監管,特別是對干部瓜分群眾紅利的腐敗更要嚴懲,樹立起帶電的高壓線。同時,要加大制度建設,強化民生資金的審批標準和監管程序,在制度上不斷健全,讓干部無縫可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