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禾
1990年孫玉芬在安徽省利辛縣程家集鎮上辦起了第一家飯店,也成了鎮政府的定點飯店。生意一度非常火爆,2005年卻因飯店欠賬太多,難以為繼,關門了。留下29張欠條5萬多元債務的不是別人,正是鎮政府。每張欠條上都有鎮政府的公章,單據上的簽字有四五個都是該鎮歷任領導,曾有一屆領導提議打五折還債。2014年1月記者實地采訪,僅6天,賒賬全部還清。據說為解決這一問題,利辛縣政府專門從縣財政劃撥資金。(1月16日新華網)
不想說這又是一次媒體的勝利,但若沒有媒體堅持不懈地追問,這筆20年的債務會拖到什么時候,是個問號。之所以不相信地方政府能主動償還的主要原因,是孫玉芬要錢過程中遇到了太多搪塞,送走了幾任鎮領導,都沒有一次像這回有媒體陪同要的痛快。這不免讓人困惑,討回政府欠款都要指望媒體曝光和遇到一位通情達理的現任領導嗎?
不否認是人的問題,但全部歸咎于人,不免讓制度建設陷入尷尬。那為何沒能阻止政府債務的膨脹,值得我們反思制度約束軟在了哪里。
2013年12月30日審計署公布了中央、省、市、縣、鄉鎮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20.7萬億元是五級政府截至2013年6月底欠下的數字。這個數字大得驚人,而形成這個結果的每一筆欠款后面,不難想象都有一個孫玉芳和其家庭為之背上的不易。沒有這筆預算,為何會有這筆支出,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預算法規定各級預算應當做到收支平衡。作為預算法的基本原則和強制性條款,這一規定對政府支出形成法律約束力,而執行不到位,意味著牽制政府開銷的閘門失靈。
其次,長達20年的債務,或許不是一屆領導班子欠下的,這能成為任何一屆領導拒絕如數還清的理由嗎?一屆領導走了,為何留下了債務沒人管,就是要弄清楚的第二個問題。一屆領導卸任,必有交接班,起碼的責任是,不給接任者留下債務。即便接下了前任債務,預算具有年度性,由各級人大每年審查。縣人大有責任監督鎮政府真實完整地做好每年的預決算。若如此,債務怎能拖了20年。
報道里說,安徽省利辛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資金短缺仍是目前現實。坦率地講,帶著貧困縣的帽子多年并不光彩,果真有意脫貧,首先縮衣緊食的還應是地方政府。2013年12月8日,國家發布《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再次強調了公務接待的預算管理和監督程序。這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講,也是告訴如何省錢。
到了年關,少不了討到債才能回家的人。是債總要還的,作為誠信的政府,如果遇到上門討債的老百姓,有能力的最好還了,實在還不上,也應作出承諾來年有錢馬上還。在老百姓的心中,一個講信用的政府,才值得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