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大門口高懸國徽,“民生大廈”四個大字在樓頂金光閃耀……一座高達15層、建筑面積26000余平方米的哈爾濱市香坊區政府第二辦公區于今年7月落成。大樓沒有經過任何審批程序,連土地使用證都沒有。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解釋稱,這樓是企業自愿給我們建的,這就是個你情我愿的事,所謂一個愿打一個愿挨。(9月10日新華網)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不允許新建辦公樓,地方政府就與企業“你情我愿”解決新辦公大樓問題,不能不佩服地方官員的“對策才智”。不知道這種“你情我愿”會不會成為又一個“先進經驗”——想換新大樓的地方政府,找個商人“愿打愿挨”就成了。商人從不做虧本的生意,讓他們跟政府“你情我愿”、“愿打愿挨”,估計沒有不樂意的。
這種邏輯如果能站得住腳,行賄受賄之說就沒有了,有人愿意給,官員愿意要,也可以叫“愿打愿挨”。如果只要是愿打愿挨就合理合法,還有不能“打”不能“挨”的事嗎?企業給政府“自愿”建大樓,是你情我愿,明天再有商人給政府買汽車、報銷招待費,是不是也都可以“愿打愿挨”呢?
公權力者不可以隨意接受他人贈予,官員不可以,機構也不可以,這點常識對官員們來說應該不需要補課,一個機關管理局的局長,怎么就能冒出如此低級的荒謬邏輯呢?更要緊的問題還不是一個官員的“無知”,而是一個區政府居然能把“愿打愿挨”的荒唐邏輯付諸實踐。難道,中央不準新建樓堂館所的嚴肅政令,在地方官員眼里根本沒什么分量?
“民生大樓”似乎又成了一種招牌,好多地區都有這樣的新建政府項目。但政府如果真的把百姓民生當成要務,真抓實干便是,完全沒有必要“掛在”大樓上給人看。老百姓最需要的是辦事方便,多享受些公共服務的實實在在;新聞中報道,棚戶區改造了3年仍是一片工地,一墻之隔的“民生大廈”卻是一年的時間就建起來了,還有比這個更嘲諷“民生”的嗎?
沒有任何審批手續,區政府“民生”大樓便建成了,哈爾濱市政府以及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都在看熱鬧?官商之間發生你情我愿、愿打愿挨的利益交易,上級紀檢部門不能不聞不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