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有媒體報道,江蘇鹽城射陽港船閘管理所在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給酒店“打白條”負債27萬元。射陽港船閘管理所隸屬于鹽城市交通運輸管理處航道處,在編人數23人,實際在崗人員才17人。十幾個人是怎么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吃出27萬元(5月26日中國廣播網)。
一些行政機關、公職人員,靠“打白條”吃喝,這突出反映兩個問題:其一是以權勢壓人。比如自恃公家單位,看好附近哪家飯店,就作為自己的“定點”吃喝點,哪怕商家心里一百個不樂意,也照打白條不誤。而商家也懾于權勢,不敢叫板,導致“打白條”吃喝更加囂張。其二是一些單位的公款吃喝不受約束。比如上述這個管理所,去年吃了75次,平均每月吃6次以上,每周最少要吃一次,請問,一個小單位哪來那么多的公務接待?想必是單位打著公務接待的旗號,自己每周“聚一次”吧。
那么,針對媒體曝光“打白條”吃喝的問題,究竟有得治沒得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叢虎建議,除了建立公務灶節省開支,唯有推動財務公開,推行更加透明細化的預算制度。如果每一次吃喝的費用、人名等信息都“曬”到公眾面前,如果每一筆財務預算及報銷都能在陽光下公示,“白條”也就不會那么猖獗,公款吃喝也自然會銷聲匿跡。筆者以為,遏制“打白條”吃喝,除了“曬”吃喝的單位和人員之外,還需要再設立兩道“坎”:
一道“坎”是要禁止“簽單”消費,每一次的公務接待實報實銷。賒賬、簽單,已經成為公款消費的“行業慣例”,而破除這個“行業慣例”,唯有禁止所謂的“簽單”、“賒賬”消費,從源頭上堵塞這個“漏洞”,才能杜絕“打白條”行為,遏制公款吃喝。另一道“坎”是餐飲行業要建立行規,把住“打白條”的關口。明確告知謝絕簽單、賒賬消費,不給“打白條”吃喝留有任何的機會。隨著國家反對公款吃喝力度的加大,隨著單位財務制度的日益嚴格規范,“打白條”吃喝已經很不靠譜,一旦賒賬數目過大,無人承擔責任,屆時很可能就成了“白吃”。
只要健全制度,立好規矩,加強監督,“打白條”吃喝就一定能夠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同時,那些還想繼續甩開腮幫子公款吃喝的人,面對各種“坎”的限制和約束,就只能垂頭喪氣、無計可施,就只能自掏腰包,現場買單。反之,如果還有賒賬、簽單等漏洞的存在,“打白條”吃喝就難以徹底禁絕。
北京 舒心萍 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