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自中央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來,公款吃喝有所收斂,但公款吃喝轉戰居民小區的現象卻有所增多,而且有的餐館直接就是政府部門負責人的親戚朋友開辦的,有人請吃飯這些領導就直接推薦過去,自己不僅能滿足吃喝,還能賺個外快。
這是央廣記者在青島調查之后得出的結論,這一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甚至有沒有充足的事實予以支撐,還有待作進一步的觀察。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自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以來,公款吃喝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表明,今年以來全國消費增速突然放緩,其中公款吃喝的減少是功不可沒的。
但隨之而起的是,是公款吃喝轉入了“地下”,高檔的如私人會所、低檔的如內部食堂突然紅火了起來,這些新場所聘請了專業的廚師,消費檔次一點也不比飯店低,但相對來說比較隱藏,不易被社會公眾所發現,不易被媒體所曝光,公款吃喝“安全”了許多。但這些場所開辦需要有一定的條件,而且隨著媒體的曝光,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新焦點,已經不太安全。因此,一些開在居民小區的小餐廳應運而生,滿足了那些吃性不改的官員的需求。
從中可以看出,只要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是會被演繹到極致的。那些開在居民小區的小餐廳,不招搖,不顯眼,形式更像是普通的家庭聚餐,極易避人耳目。
但最隱藏、最巧妙,也難以回避公款吃喝的事實。其實,剎住公款吃喝風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政府賬目,不允許吃喝費用在公款中開支,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他的,只是治標不治本,非但無助于減少公款吃喝,反而有可能引發新的腐敗行為。
一個典型的樣本是,在“地下餐廳”的紅火潮中,不少官員的親戚朋友立即嗅到了商機,投身其中。與官員做生意,一直是某些商人的生財之道,一家餐廳,如果能夠搞定一二個政府部門,那么就可以高枕無憂,一方面,是公款吃喝之盛,另一方面,官員也是最為慷慨的,從他們手中賺錢也最容易。更何況,官員都有著一定的社會關系,經他們介紹,生意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我想,不少官員親戚開餐廳,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機,賺取超乎尋常的利潤。有利可圖,這樣的生意誰都會去做,誰有“人脈”,誰就賺錢。“近水樓臺先得月”,官員是不會輕易把機會送給他人,首要考慮的總是自己的親戚朋友。但也正因此,有一種可能就會更讓人擔心:既然公款開銷如此方便,那么那些跟官員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小餐廳會不會成為官員腐敗的新通道,成為官員侵吞公款的取款機?但愿這只是我的杞人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