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假學歷人人喊打之時,學歷販子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手段升級。近日,網上出現大量兜售“套號學歷”的販子,聲稱辦理出來的是全國統一招生錄取的正規學歷。記者全程暗訪,并將辦理的套號學歷送往用人單位檢測,多家用人單位上網驗證后都得出相同結論:此學歷為真(5月21日新華社)。
所謂“套號學歷”,是學歷販子在學信網(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篩選出與購買假學歷者重名的畢業生信息,選中套號對象后,用此人的證書編號給購買假學歷者制作畢業證、學位證。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學歷販子違法的造假行為,又是被記者發現的。
從記者暗訪情況看,發現學歷販子造假,一點也不難。學歷販子們有的直接公布QQ號招攬生意,有的以“教育網站”或“文化傳播網站”為名,明目張膽地經營“套號學歷”生意。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制售假學歷將承擔刑事責任,以“偽造事業單位印章罪”定罪。顯然學歷販子的造假是犯罪行為,只要有關部門在搜索引擎上按圖索驥,就可將這些學歷販子一網打盡。
令人遺憾的是,就像媒體曝光的各類食品安全問題一樣,“套號學歷”又是被記者發現,并公之于眾。不能不說有關部門在打擊學歷販子的問題上是失職的,有身在其位不謀其政之嫌。我們相信,就像媒體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后,有關部門立即開始了突擊性檢查一樣,有關部門很快就會開展一場嚴厲打擊“套號學歷”的行動。這種“馬后炮”的做法,到了該糾正的時候了。
現在網上各類欺詐犯罪活動頻頻出現,這些犯罪分子欲要得逞,必然留下聯系方式。對此,有關部門應主動跟進,加大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發現一起就堅決查處一起,而不是等到媒體曝光及有人舉報后才予以跟進。有些犯罪分子,之所以敢在網絡上留下聯系方式,說明有關部門對網絡犯罪存在著監管空白,抑或說很不到位。
不得不說的是,在當今社會,購買假學歷已成為一種畸形“剛需”,形成了巨大的買方市場。不僅有關部門要及時打擊學歷販子的造假行為,用人單位也應加大對學歷的審核力度。只要用人單位認真查驗求職者的原始檔案、證書原件等,“套號學歷”立馬就會現出原形。對于使用假學歷者,也應加大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