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7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斬鏈條才能堵漏洞
李云
日前,針對個別媒體“1個駕駛本最多為3輛車處理違法行為”的誤讀,公安部表示,禁止任何人出賣或購買交通違法記分,對“買分賣分”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正在建立健全查處“買分賣分”行為的工作機制。
一條子虛烏有的“烏龍新聞”,已經讓那些抱怨“最嚴交規就是扣分機器”的人坐立難安,公安部出面澄清,對不法行為治理的嚴苛程度比媒體誤讀有過之而無不及,更讓一些人感到草木皆兵。其實,嚴字當頭,釋放的是暖暖善意——規范行車行為、維護交通安全、涵養汽車文明,是約束我行我素之小我,成就公共文明之大我。
然而,“政策”與“對策”總是一對孿生兄弟,“史上最嚴交規”的執行過程,也會面臨各種形式“銷分策略”的考驗,如果不能堵住“借照背分”的漏洞,如果不能杜絕“買分賣分”的可能,那么“史上最嚴交規”在執行中也會大打折扣、“嚴”不副實。這則“烏龍新聞”不僅提醒媒體應該注重媒介倫理,更警醒交通部門,斬斷銷分鏈條,最嚴交規才能真正成為馬路的安全傘。
急回應不妨先調查
陳國琴
據媒體報道,針對鄭州市民“增加出租車數量,以緩解打車難”的呼吁,當地相關負責人解釋稱,“車輛夠用,不存在打車難”。
且不論鄭州人口、面積、GDP、機動車數量十幾年來均翻番,而出租車卻只增1輛;也不說鄭州每萬人14輛出租車,低于國家標準,暫且不評判鄭州出租車是否滿足市場需求,就說這種回應本身,如果沒有經過翔實的市場調查,未曾做過周密的市場分析,就對呼聲日高的公眾訴求當頭棒喝,是否顯得有些唐突,是否給人罔顧民意的印象?
進入權利意識覺醒的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不再是“我說你聽”的單向模式,更表現為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雙向互動。對待民意訴求,理應多一份認真傾聽,少一些“對手思維”,更不要不問是非地否定,否則政府部門的決策與回應就會與公眾感受脫節,公信力就會流失于無形。對當地相關部門而言,與其忙不迭地自證清白,倒不如認真做調查、拿方案,既能緩解打車難,又能贏得公眾信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