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正在成為一個熱詞。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成為國家施政目標;甩開膀子、務實創新、腳踏實地,成為人人共筑“中國夢”的前行動能。
夢想雖美,卻注定圓夢途中篳路藍縷。愈如此,愈應激發我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智慧與勇氣。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信步筑夢之路,我們尤需前進的“定位儀”,更需不竭的“動力源”。我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挺直脊梁,鉚足干勁;胼手胝足,頑強拼搏;穿越苦難,就一定迎來輝煌。
中國夢的“定位儀”和“動力源”就是人民。我們必須始終銘記人民群眾才是最熱忱、最有力的“筑夢”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中堅力量是人民,我們必須始終依靠人民。這是由人民的深刻內涵所決定,黨的十八大報告彰顯以人為本理念,報告中“人民”出現的頻率最高,多達145次。習近平主席談“中國夢”的語言鏗鏘有力,動人心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句句務實誠懇,激勵著我們宵衣旰食求創新、殫精竭慮謀發展。
當今中國,國家理念與人民期盼同聲相應;個人夢想與民族未來一脈相承,中國夢既是“強國夢”,也是“富民夢”。讓人民感受改革發展的激蕩、觸摸幸福的溫度、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讓人民共筑夢想、同享成果、美夢成真,就是黨員干部最高的榮譽,也是最精準的績效考核。共筑“中國夢”,尤需各級干部始終相信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讓人民與政府同舟共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踩下堅實足印。
2000多年前,有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理政,孔子說了三點:足食,足兵,得民信任。弟子問,若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先去哪一項?孔子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
孔子的這番話,對我們共筑“中國夢”仍具現實意義。得民信任,是一股足以比“足食、足兵”更重要的力量。人民信任的力量,正維系于我們每一名干部點點滴滴的修為、見微知著的作風之上。各級干部只有得民心,才能端正自己的公仆意識,在中央與省委要求各級干部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的精神導引下,始終牢記自己肩上的“筑夢”職責。有精神,方有動力,方能身先士卒。帶領人民群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最終繪就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現代化國家的美麗藍圖,回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的群眾期盼。
從政以德,修身為民。黨員干部必須常懷敬畏心、關愛心、責任心和謹慎心。以敬畏之心對待法紀;以關愛之心對待人民;以責任之心對待工作;以謹慎之心對待權力。共筑“中國夢”,時代已向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黨員干部發出召喚。中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人的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創造。只要我們求真務實、艱苦奮斗,在各自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我們的夢想便不會隨艱辛而磨滅,不會隨挫折而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