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們要多審視自己的審議效率:是不是“病情”說太多了,有沒有想過開“藥方”,開出的藥方是不是有可操作性。
兩會上,代表們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審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議兩高報告……審議其實就是參政議政。
那么什么樣的審議才是最有效的,是不是就是反映反映問題,提提意見,說說看法?大概很少有人會認真去思考這點。
在昨天的浙江代表團小組討論會上,有一位人大代表提到了這么一個說法:如果以醫生看病的流程來做比,我們人大代表的審議大多是停留在反映病情上,最好能多開開藥方。
他突然談到這個問題,也是因為現場的一個討論引出的。
一位農民工代表提了一個有關戶籍改革的問題:地方戶籍分級管理,農民工又是流動的,人戶分離,享受不到當地待遇,比如子女入學,按照規定只能在當地讀書,就沒有辦法在打拼的城市受到公平對待。呼吁國家多重視。
戶籍、農民工子女入學難,這些問題,每年兩會都會有代表反映,但似乎每年也就僅僅停留在說說上:有什么困難,遭遇什么現狀,很少聽到建設性的意見,更別說去解決了。
“我們代表討論的都很好,我是在想,就像醫生看病,它是有步驟的,要先詢問病情,再診斷,然后開藥方,我們現在的代表審議,好像是只集中反映病情了,開藥方的少。”
這位代表”就地取材“,拿了一個醫院代表的發言做例子,對方提的也是一個似乎“老生常談”的問題: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短缺,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去。怎么解決呢?沒有好辦法。
“如果說把剛畢業的大學生放到浙一浙二這樣的醫院,兩三年后,他可能就是骨干了,但如果放到農村,就開開藥方什么的,可能兩三年之后就荒廢掉了。人家自然不愿意。所以這是個問題,大家都明白,關鍵是怎么能研究出一個可行的操作辦法。”這位代表說。
的確,兩會年年開,醫療、教育、衛生、環保這些話題每年都會被拿出來討論,一遍又一遍。
民生受到關注自然是好事,但很多問題,每次大會上大家都在談,翻來覆去地談,最后卻又不了了之。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可有一個原因是總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代表們要多審視自己的審議效率:是不是“病情”說太多了,有沒有想過開“藥方”,開出的藥方是不是有可操作性。
先跨出從“反映病情”走到“開藥方”這一步很重要,許多問題的確不能一步到位,但卻可以每年都議出一些可以操作的辦法來,這才能推動那些“老生常談”的問題的解決。
更多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