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廣西藤縣一小學教學點,有30多名學生的家與學校之間隔著一座中型水庫。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撐著竹筏,渡過約500米的水面去上學。當?shù)亟逃譃楹⒆觽兣鋫淞司壬拢笠坏┯錾洗箫L大雨天氣,就通知孩子不用來上課。
“竹筏搖曳濤浪間,劃槳擊水為上學”,這極具畫面感的一幕,彌散著十足的悲憫意味。文明社會,怎忍置孩子們於危境?畢竟,求學之路可有艱難困苦,卻不應(yīng)險象環(huán)生﹔可以道阻且長,卻不該步步驚心——確保上學過程一路平安,乃是全社會不言自明的義務(wù),更是職能部門不容含糊的責任。
對於孩子們而言,結(jié)果總是最重要的。顯而易見的是,藤縣古龍鎮(zhèn)並未窮盡一切努力,來避免出現(xiàn)“小學生撐竹筏上學”的現(xiàn)象﹔亦未曾採取周全措施,來降低該過程中的風險系數(shù)。似乎,一切皆是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校方與教育局所做的,不過是“要求走陸路”、“配備救生衣”、“大風大雨停課”。而從實踐效果看,這幾項極為有限的“對策”,幾乎是對不合理現(xiàn)狀的默許和縱容。
事實上,發(fā)生在古龍鎮(zhèn)的故事,在各地都不乏雷同樣本。雖然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實質(zhì)並無二致。也即,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項上,學校、教育主管者等,履行職責多點到為止而未能觸及根本﹔隻求在形式上略盡告知、警示等義務(wù),卻不在乎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維護學生權(quán)益之目的。一些地方,教育事業(yè)一以貫之的“佑人育人”之內(nèi)核已被抽離,乃至淪為神聖感消弭、嚴重走形式的世俗工作。
最令人遺憾之處在於,一些職能部門似乎失去了對學生的同理心,而只是將他們視作必須應(yīng)付的對象。在這種毫無情感熱度的情境內(nèi),種種不可想象的事件,也就“難以避免”。最新消息說,“當?shù)亟逃?、交通、水利、移民等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已進駐當?shù)?,共同研究解決上學出行難問題?!北M管這一迫於壓力的補救動作姍姍來遲,可若果真能解決問題,終究也未為晚也。
隻不過,相較於針對某地某事的查漏補缺,重建教育者對學生的道義自覺與情感聯(lián)系,或許更需時間和魄力。(相關(guān)報道見9月8日《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