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5日08:46
紅安原名黃安,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之一。我在湖北任職期間,多次組織官兵到紅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這使我對紅安這塊紅色的熱土有一定了解,并充滿崇敬和仰慕之情。
紅安有三個地方始終感動著我。
第一個是公路和村莊旁豎起的將軍故里指示牌。在紅安地界,常能見到這種指示牌,上面寫著某某將軍故里的字樣和其生平事跡。從木匠到共和國主席、從放牛娃到將軍、從長工到軍區司令員……那些令人動容的故事在當地老幼皆知,在百姓中傳誦至今。這片土地,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走出了韓先楚、陳錫聯、秦基偉等著名將領。徐向前元帥親自題字:“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與反動勢力進行堅決斗爭,黃麻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黃安、麻城兩地很早就接觸了革命思想,1924年至1925年,董必武和陳潭秋以他們原來創辦的武漢中學為基地,為兩縣培養了一批共產黨員。1925年秋冬,隨著大革命的發展,黃安、麻城兩縣分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的特別支部。當時的黃麻地區矛盾尖銳,革命的星火在這里點燃時,便有了“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
第二個是當年曾被命名為“列寧市”的七里坪鎮。七里坪鎮位于紅安縣城北,東鄰麻城,北接河南新縣。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暴動。同年9月,“八七會議”精神在七里坪文昌宮以會議形式傳達。11月3日,黃麻農民起義總指揮部在七里坪成立,同時組織的中共黃麻黨務委員會為起義的組織機關。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黃安、麻城地區的農民發動武裝起義,史稱“黃麻起義”。紅安書法家吳蘭階寫下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復黃安縣試看碧云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
現在的七里坪鎮,還保留著文昌宮舊址、黃麻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等紅色遺址。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長勝街上,人們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的革命盛景。這里有列寧市經濟公社、蘇維埃銀行,有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藥局……這些舊址和遺跡默默地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第三個是紅安烈士陵園。紅安烈士陵園,位于紅安縣城關鎮,由牌坊、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祠、骨灰堂、烈士墓等組成,莊嚴宏偉。內有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全縣英烈名冊,一尊尊烈士塑像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無不讓人肅然起敬。
革命戰爭年代,14萬英雄的紅安兒女為中國革命勝利獻出了生命。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紅安精神,即“一要三不要、一圖兩不圖”。“一要三不要”是指“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一圖兩不圖”是指“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先烈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心靈得到了洗禮。
紅安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英雄血脈的“沉浸式”課堂。有戰士說:“在這里,我與革命先輩是那么近,他們給予我無形卻強大的力量,讓我感受到敢將鮮血灑熱土的壯志豪情。”
一次紅安行,一生紅安情。紅安精神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難忘紅安,難忘紅安之旅,更難忘紅安的紅。(侯殿忠)
來源:解放軍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