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5日09: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一詞,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李集鎮劉集小學教師于朋燕心里,從來都是具體、清晰的。從他大學畢業選擇跨專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起,這個90后青年的路就開始不同。扎根農村十多個年頭,他看到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這里的孩子渴望走出去,去看看祖國的山河,去看看美麗中國”。
對于自己的教學成績,于朋燕用了“突出”二字。在近5年的師德和年度考核中,他年年表現優秀,所帶班級每次考試成績也都位列全鎮前三。從一名教師被提拔為副校長,于朋燕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有更多的挑戰及困難等著我”,但他說“我不怕”。
鄉村教育,關乎公平。2017年,于朋燕整個暑假都在學校里度過。這一年,鄆城縣實施“全面改薄任務”,著力于改善學校教書育人環境,讓農村的孩子能和城市孩子一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一樣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當時在新建的教學樓里,27歲的年輕教師于朋燕抬桌子、整理檔案。“沒有風扇我就硬抗,校園內的蚊子特別多,等到休息時才發現身上被蚊蟲叮咬了許多包。”而有關這個火熱夏天的記憶,最終融進了開學時孩子們的感受。“學生高高興興地搬進新的教室,學生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于朋燕說。
從教十余年,吃苦與收獲幾乎成為于朋燕每一階段的人生注解。2020年,進入“而立之年”的于朋燕報名參加第二批國家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并被選派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岳普湖縣第二中學進行支教,承擔高一年級數學學科的教學。此時的于朋燕,已是鄆城縣優質課執教人、鄆城縣優秀教師,他在記錄援疆支教生活的感想里寫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堅信選擇援疆就選擇了奉獻。”
無法避免的辛苦很快就來了:空氣干燥、有時差、早晚溫差大、紫外線強……用于朋燕的話來說,只能“用積極的心態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及時調整心態,盡快進入角色”。在那里,于朋燕在透著花香的教室里給孩子們上課,在放慢教學進度的同時狠抓課堂練習,使用多種課堂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慢慢地,班上一些一開始厭惡數學課的學生也喜歡上了數學課。
援疆路漫漫,執教大可為。為了把先進的教學理念留下,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于朋燕參與“岳普湖縣第二中學青藍工程”師徒結對,與當地教師結對分享自己在學科教學、業務技能提升、班級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寶貴經驗。當地一名教師在聽完他的分享《數學中如何高效地進行期末復習》后,連說“實用”。
微小的改變正通過許多于朋燕們的努力而發生。在壯美的邊疆,這些援疆教師用詩歌表達援疆人的生活畫面和情感,他們念及千年胡楊、慨嘆不屈情懷。于朋燕也在看到援疆教師微信群里的詩歌后滿含熱淚,“頓時覺得我們在遠方也有詩”。
在西部邊陲度過幾百個日夜后,這份來自邊疆“詩與遠方”的夢想,也隨著于朋燕援疆之旅的結束被帶回鄉村小學、帶到鄉村孩子們的面前。有媒體這樣評價他的這段經歷:“一段援疆路,連接著兩地教育的大門;一生援疆情,譜寫了新時代最美的樂章。”而對于朋燕而言,自己理解的鄉村教師也更加具象了,是“奉獻和付出”,是“將繼續在鄉村教育建設中發光發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云)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