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7日10: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溫璐、李楠楠)今日上午,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趙勇和中央統戰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就與舉措。
趙勇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集中體現為五個“新”。
第一,確立了“新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宏闊視野和雄才偉略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系統闡釋了民族工作的戰略地位、歷史方位、工作主線、重要任務、工作格局、規律方法,科學回答了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鮮明的昭示中華民族走向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的光明前景,具有強大的理論引領力、實踐指導力和積極的世界影響力,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明確了“新主線”。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以此為“綱”,作為制定政策、規劃的指導原則和根本指針;以此以“魂”,像芯片一樣植入到各項工作之中;以此為“度”,作為評價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和重要尺度。確立這樣的主線使民族工作更加突出增進共同性,更加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把民族工作推向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第三,展現了“新面貌”。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做民族工作,多次到民族地區視察調研,強調“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民族地區31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面小康,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新中國“一步跨千年”的“直過民族”又經歷了一次從貧窮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們多次到民族地區調研,能感受到昔日的苦窖水變成了甘甜的自來水,過去的土坯房變成了嶄新的磚瓦房,高速公路和高鐵通到了家門口,孩子們就近就能上到好學校,老百姓不用到大城市就能看過病。到民族地區看到的到處都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老百姓由衷地感恩總書記、感恩共產黨。
第四,匯聚了“新力量”。十年來,各族人民親身經歷了脫貧奔小康的艱辛歷程,感受了抗擊新冠疫情取得的重大戰略性成果,體驗了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的輝煌時刻,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到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各族群眾的愛國熱情,極大地激發了中華兒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該說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就是生動的寫照。
第五,形成了“新格局”。民族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黨中央把民族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謀劃推進,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在這個格局下,各地黨委普遍都把民族工作納入到黨建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到政治考察、巡視巡察和政績考核,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合力,使各族群眾都逐步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和評判者,為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保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