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09:44 來源:重慶日報網
五月十四日傍晚,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家門口,一場關于鄉村振興的院壩會在這里舉行,村民們暢所欲言,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這兩年,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返鄉的村民越來越多,兩百多名外出務工村民,目前已有一百余人選擇了留下。
五月十八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如今交通便捷,不少外來人前往走親訪友,感受下莊的美景。
5月14日傍晚,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家的地壩上,一場關于鄉村振興的院壩會正在進行。
“只是脫貧還不夠。”村民毛相兵第一個發言,“絕壁上的天路修好后,下莊每年都有新變化,大家日子越過越好。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記得,當年這條路是怎么修出來的!要用當年那種修路的精神,把我們這個山窩窩建得更好!”
村校教師張澤燕接過話說,絕壁天路很有特色、后溪河峽谷也很美,得把旅游搞起來。
“搞旅游我贊成。”村民彭仁松搶過話頭,建議引進企業整體開發。
“我們回村發展!”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的“90后”青年毛連長說,“我準備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鄉村振興,少不了我們年輕人!”
……
現場氣氛熱烈,毛相林對大家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靠的就是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的拼搏精神,“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于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于脫貧路,而是要實現鄉村振興,走上小康路!”
“下莊精神,永不過時!”
山高聳,那是下莊人挺起的不屈脊梁;路蜿蜒,那是下莊人留下的奮斗軌跡。
2018年,毛相林提議建一個紀念館,把下莊人修路的故事記錄下來,讓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下莊人。
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下莊精神文化陳列館在村口落成。
路在腳下戰天斗地自強不息,夢在前方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村支兩委把下莊精神融入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中,融入到基層黨建中,融入到鄉風文明建設中,激活了老百姓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2014年,村民劉時瓊因病陷入困境,村里按政策為其爭取到低保補助。兩年后,劉時瓊經濟條件好轉,便主動退出了低保,并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去年,她還帶著幾個婦女主動承擔起照顧村里孤寡老人的責任。
“懸崖上那條路,你們也都參與修了的。現在生活再老火,總比那時強嘛。只要你們拿出當年修路那股子勁,脫貧沒得問題。”2015年,村民陳正香一家因病致貧,覺得前途渺茫,有些心灰意冷。是毛相林這席話,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在毛相林的建議下,陳正香的丈夫與兩個兒子外出打工,陳正香則在家養了2頭毛豬、幾十只雞,還種了2畝柑橘,一年后就順利脫貧,陳正香還被評為村里的“三八紅旗手”。
55歲的村醫楊亨華以前只是個赤腳醫生,卻是下莊唯一懂醫的人。他原想著路修通了就出門打工掙錢,但哥哥楊亨榮出事后,他改變了想法。1999年,楊亨榮在修路時被巨石砸中腰部,致使腰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落下終生殘疾。“為了這條路,為了下莊,哥哥付出了半條命。而下莊只有我一個醫生,我若走了,大家生病怎么辦?”楊亨華選擇了留下,一輩子都要為下莊人看病。
……
下莊精神,從未被舍棄。而有些見證過下莊絕壁上鑿天路的人,則將下莊精神帶到了外面的世界。
1999年底,時任巫山縣縣長王超在下莊看到修路的場景,當時就紅了眼眶。那天離開時,他在工地上撿了兩塊石頭帶回去,擺放在辦公桌上。“此后換了工作崗位、換了地方,但這兩塊石頭一直跟著我,一直激勵著我。”如今已經退休的王超看到這兩塊石頭時仍很激動,“這不是普通的石頭,它凝結了下莊人的追求與向往,凝結了下莊人的勇氣與毅力。扶貧先扶志,下莊精神是寶貴的財富,一定要傳承下去!”
“我在下莊待了7年,下莊精神影響了我一生。”方四才1995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竹賢鄉政府,也是當時的下莊村駐村干部。當年,毛相林就是和他一起牽頭“謀劃”并實施了在絕壁上鑿天路的壯舉。憶起在懸崖上拼搏的那7年,方四才至今還會流淚。
2002年離開下莊后,方四才先后調任4個鄉鎮(部門),在林業局主導“萬畝示范林建設”綠化項目、在巫峽鎮發展經濟林和旅游產業、在雙龍鎮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方四才走到哪里,都要給身邊的人講下莊的故事,并帶領大家一起創造美好生活。
“純粹的靈魂才會升華出精神。下莊精神,永不過時!”方四才說。
“三步走把下莊旅游做起來”
2019年下半年,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團成員之一,毛相林在重慶主城參加演講集訓時多次找到領隊說:“我不講了行不?我要回去。”
“他很緊張,說那些演講詞,他背不到。”在領隊反復詢問下,他才說了著急回家的原因——村里正在搞旅游開發,起步階段事情多,他不回去不放心。
“這演講不是為了你個人出名。通過演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下莊,了解下莊精神,為下莊的發展出謀劃策。”領隊這樣一說,毛相林馬上答應留下了,連續幾天熬到半夜,終于把演講詞背熟了。
在毛相林心中,分量最重的永遠都是下莊的發展。
世外桃源般的下莊坐落于巨大天坑底部,這里山水相連、人文交融、民風淳樸。獨特的地勢,造就了其獨特的自然景觀——絕壁環繞,山勢險峻,峽谷清幽,魚兒溪從天坑頂端沿著絕壁傾瀉而下,在天坑底部與廟堂河匯合后形成后溪河,再沿著絕壁間的一線天山谷奔流而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下莊地理位置不錯,一線天盡頭就是大寧河、小三峽,山的那一邊是當陽大峽谷。”早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初,毛相林就有了發展旅游的想法。因此,在發展脫貧產業時,他便選擇了和旅游相關的產業,比如柑橘、脆桃等水果,既可觀花、又可采摘。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下莊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具備了發展旅游的條件。
“下莊像條龍,困在深井中。一朝風雷動,沖上碧云空。”這是當地流傳的打油詩。毛相林說,下莊,等的就是一場“風雷”!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正是下莊人所企盼的“風雷”。
“風雷”繼續滾動——2018年,當陽大峽谷連接滬渝高速的旅游環線開工建設,并在后溪河峽谷規劃了一個下道口。
毛相林和村干部們第一時間爭取到鄉黨委政府的支持,請來業內專家考察設計,最后敲定下莊的鄉村振興開發項目:依托下莊精神和下莊獨特地理、氣候條件,打造鄉村旅游,建設集生態田園觀光、民俗節慶活動、鄉村文創、戶外運動拓展、鄉村康養旅居功能于一體的具有三峽山村特色的休閑度假勝地。
“我們準備分成三步走,把下莊旅游做起來。”毛相林介紹,第一步是把村容村貌做靚,危房改造現已結束,接下來是農房風貌改造,準備投資100萬元新建民宿,培育打造鄉村旅游星級農家樂,發展壯大民宿旅游。第二步,把下莊精神唱響,借助下莊精神文化陳列館,講好修路的故事、傳承好下莊精神,把下莊打造成弘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精神的培訓基地。第三步,對接旅游環線,探索文農旅融合發展,鞏固發展柑橘、西瓜產業,以及桃園觀光游,吸引游客。
“現在關鍵就是打通下莊到旅游環線的連接道,與周邊景點實現互聯互通互動。”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楊元富稱,預計整個旅游項目建成后,將帶來約5000萬元的年收入。
“世界上本沒有路,因為有了筑路人,就有了路。”毛相林堅信,下莊人能在絕壁上鑿出天路、能在全鄉率先脫貧,就一定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干出名堂來!
毛相林說,他愿當一輩子的筑“路”人,將下莊的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得把年輕人請回來,我們一起闖”
毛相林和幾個村干部一起,勾勒出了下莊美好的明天,但他明白,下莊的振興,絕不是僅憑幾個村干部的一腔熱情就能實現,“就像當年修路一樣,需要大家一起參與。下莊的振興,需要人才,特別是需要有知識、有見地、有干勁兒的年輕人。”
然而,絕壁上的天路修好后,很多下莊人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孩子。外出務工,成為下莊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最多的時候,全村390余人中,有200多人在外務工。
“你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長長見識,今后回來也能更好地建設下莊。家里的事不要擔心,我幫你們守著。”以前,毛相林一直鼓勵村民們外出。
“現在得把他們請回來了。”下莊的旅游規劃做好后,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明天,請他們回來為下莊的振興出一份力。
在下莊,有這樣一張老照片:村小教室的黑板上書寫著“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18個大字。教師張澤燕站在講臺一角,講臺下,學生們端坐著認真聽講。
“當時,我就坐在教室里。”29歲的毛連長對20多年前那堂特殊的課仍然記憶猶新,“當時懵懵懂懂的,也不清楚‘明天’到底是個啥。”
2008年,毛連長參了軍,后來又入了黨。2016年退役后,他在外打拼種過西瓜、跑過銷售,“其實每次回家,也能感受到下莊在變,但比起外邊的世界還是差得太遠,所以沒想過要回來。”
“就是因為比外面差得太遠,所以需要你們來建設啊!”今年春節前,毛連長回家不久,毛相林就上門勸說,“如果你們年輕人全都不回來,就會差得越來越遠。”
“毛主任從當年修路說到脫貧攻堅,再說到下莊發展旅游業,時而悲痛、時而激動、時而振奮。總之,很是動情。”毛連長說,“毛主任最后說了句‘我們年紀大了,你是黨員,下莊的明天還要靠你們’。”
聽著這席話,看著毛相林滿頭白發,毛連長突然想起了當年黑板上那18個字。他這才意識到,毛相林老了,當年修路的村民們也都老了。
“在下莊,我這個年紀的人,當時沒投過勞,卻是那條路最大的受益者。”看著毛相林臉上的一道道皺紋,毛連長沉默了。
毛連長最終選擇了留下。這段時間,他正在規劃設計將房屋改建成民宿,并說服女朋友和他一起回來,“她準備搞網絡直播帶貨,把下莊的柑橘、西瓜、脆桃、面條賣出去,把外面的游客吸引進來。”
20年來,像毛連長這樣,踏著父輩開鑿的天路走出下莊的人不少,考出去的大學生有29個,在外創業當老板的有10余位。毛相林一個一個做工作,過年沒回來的,他就打電話。
今年疫情期間,在外務工的村民不能外出,毛相林趁機召集村民開了3次鄉村振興會議。他語重心長地開導大家:“下莊精神需要傳承,下莊的振興需要你們。”
毛相林的工作沒有白做。這兩年,返鄉的村民越來越多,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中,目前已有100余人選擇了留下。
村民楊亨軍回來了,他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還在林下套種西瓜,摸索起新的創收門路;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臺成為了一名教師,為山區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旅游環線建設……
5月14日下午,毛連長來找毛相林商量改建民宿的事。他對毛相林說:“我已將自己的網名改成了‘夢的方向叫闖’,當年,你帶著父輩為我們鑿出了走出大山的天路。今天,我們要為下莊闖出一條小康路。”
“我們一起闖!因為我們都是下莊的筑‘路’人!”看著險峻的大巴山,看著絕壁上那條蜿蜒的天路,看著村里掛滿果子的柑橘樹和桃樹,看著下莊的旅游產業規劃圖,再看看身邊的年輕人,毛相林笑了。他那花白的頭發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記者 周立 彭瑜)
相關專題 |
· “時代楷模”毛相林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