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森
2017年10月13日14: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去文坡不易。出長沙市區向西,山路蜿蜒盤旋,車行需7個多小時。
居文坡不易。因受大山圍困,2011年,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是一座人均純收入僅 500 余元的貧困村。
十九大前夕,走進文坡村,變化天翻地覆。
初秋的侗鄉,漫山金黃,稻香襲人。文坡村的“侗錦傳承基地”里,“織女”們飛針走線,熟練穿梭。在夾雜著稻香和吱呀聲的空氣中,我們進行著對粟田梅的采訪。
12歲向母親學習侗錦,15歲已能獨立完成整經、穿扣等系列編織工序和技術。年少時,粟田梅每晚伴隨著母親織錦時吱吱呀呀的聲音入睡,到今天已有40余年。
以前,侗錦由于工藝復雜,用途有限,難以進入市場。侗族人守著祖輩們傳下的好手藝,無奈的當起了貧困戶,多數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侗錦面臨著傳承難題。
“老祖宗傳下的手藝,可不能在我們這代手上丟了。”這是粟田梅采訪中,多次提及的話語。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她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搶救、挖掘、保護和傳承侗錦編織中。
白天要開店做生意,粟田梅就晚上紡紗、走線、串圖,在織機前一坐就是大半夜;一有時間,她便走村串戶,上門為村民傳授織錦手藝,同時收購村民們織好的侗錦成品,放在自家服裝店里售賣。
從2009 年被列為侗錦織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2011年,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粟田梅始終沒停下奔波的步伐。這座地處大山中的村莊,自此煥發新顏。
一針一線之間,粟田梅用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讓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500余元,增加到3500元,祖輩們流傳千年的老手藝,不僅沒失傳,更是在粟田梅這代手上,發揚光大。
“魚骨做梭織花錦,骨針用來縫衣裳。”重重大山中,侗族同胞們吟唱著世代相傳的《遠祖歌》,一字一句,旋律和音色一下抵達內心深處。
相關專題 |
· 我是共產黨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