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分享

    中國當代文學引發海外漢學研究熱

    2017年09月29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莫言對話30國的漢學家。

    采訪人:楊  鷗(本報記者)

    嘉賓:張燕玲(評論家,《南方文壇》雜志主編)

    張清華(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季  進(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

    羅  鵬(漢學家,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張英進(漢學家,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

    近年來,海外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和研究日趨活躍,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海外漢學家以獨特的視角觀照中國當代文學,拓展了中國文學創作與研究視野,助力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近日,本報記者與海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對話,探討海外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譯介與研究的話題。

    越來越多漢學家參與譯介與研究中國當代文學

    記 者:請談談近5年海外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狀況。和過去比有什么變化?

    張燕玲:近5年,多媒體與全球化深刻影響與豐富壯大了中國文學研究與批評的格局,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中國文學與海外與世界的對話空前活躍。就在幾天前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莫言參加“以故事溝通著世界”活動,一個人對話30國的漢學家,如此熱烈的“對話”場面在今日之中國已呈常態化。因此,中西方有所差異的思想、理論與方法必然會融通、會互為補充。文學對話使雙方在相互尊重的平等立場上,取長補短,求同存異,這便進一步擴大文學成果共享,這也是中國深度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文學收獲,充分顯示了今日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

    張清華:近5年,越來越多的青年漢學家和翻譯家開始參與到譯介與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行列,人數有明顯增加。本人兩次去歐洲講學,在蘇黎世大學、日內瓦大學講述的課程為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以及近年來的先鋒派詩歌。選修者中有不少人有志于翻譯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

    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已經接待了來自歐美和東亞的多批和多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者,其中,歐洲的居多,包括波蘭、法國、意大利、捷克等國的學者;東亞的主要是日本的和韓國的學者。

    羅 鵬:我和同事白安卓主編了《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這本手冊篇幅達1000頁,收入了包括北美、歐洲、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在內的現代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一流學者所著的45篇原創性論文。我們的目的不是給中國現代文學繪制全景式的圖譜,不是要譜寫中國現代文學史,而是為了凸顯這些學者如何研究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一系列方法。我認為對于方法論導向的重視尤為關鍵。

    季 進:盡管海外學界有當代文學、現代文學的提法,但未必如國內學界這樣界限明晰,各有專對,而是基本上都囊括在現代文學的概念里面來處理。而眾所周知,現代文學的海外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冷戰背景中開始起步的,它從很宏觀的文學史寫作入手,然后轉向對作家的傳記式評述。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理論和文化研究的風行,其處理和展示的問題、現象也更為多元,從都市文化、影視文化到流行音樂無所不包,近來的趨勢更是深入到對情感結構、華語語系等問題的討論上。可以說,除了議題的豐富以及處理的對象和內容更細密之外,跨學科知識的調用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走向。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諸學科的研究理路不斷和文學的理論、文本產生對話碰撞。

    記 者:海外漢學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對當代中國文學創作和研究有什么影響?

    張清華:漢學家對中國作家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他們的看法自然也就會影響到中國作家的創作方法、趣味和取向。比如許多作家可能意識到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性,格非的作品越寫就越像中國傳統小說了。

    張燕玲:在平等對話的背景下,優秀的漢學家及其研究也日益被關注。我所服務的文論期刊《南方文壇》就借力蘇州大學的海外漢學研究中心開了3年“譯介與研究”欄目,推出了李歐梵、夏濟安、高利克以及新一代漢學家羅鵬、白睿文、李素等對中國文學熱忱而專業的翻譯推介以及相關的最新研究,頗受關注。

    特別值得關注的,還有海外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重寫文學史”一直就是當代中國文學學科一個常提常新的問題,近30年數以千計的文學史著作就是明證。近年,漢學家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書寫興趣日增,著作甚豐。2016年鄧騰克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指南》(簡稱“哥倫比亞版”)、張英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指南》(簡稱“指南版”)、羅鵬和白安卓主編的《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簡稱“牛津版”)等中國現代文學史相繼問世,如此密集和體量均創中國文學史之最,其對當代中國文學創作和研究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張英進:海外漢學家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對當代中國文學學術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創作的影響,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海外學界整體上注重文學理論,傾向從歷史角度探討學術議題,新穎的概念和方法對國內的當代中國文學研究具有啟發意義,因此學術影響明顯。二是海外學界近幾十年來相對忽視以作家、作品分析為主的當代文學批評。除了個別例外,中國當代作家的翻譯者經常不在學界,所以學界對中國當代作家的直接影響局限于作家海外訪問時參與的校園對話,間接影響是作家通過翻譯成中文的海外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獲得的。

    季 進:我們為自己的研究找到國際參照和前沿動態,這種做法本是出于治學嚴謹的需要,同時,也是全球化時代學術研究的必須趨勢。海外與本土學界其實構成了一個彼此促進、不斷對話的學術共同體。與研究領域的狀況相似,不少作家也非常關心國際社會對其作品的評價和研究,這些評價與研究也對作家的創作多多少少帶來啟發、刺激與影響。當然,一個優秀的作家,自有他的創作傳統和思考,不會照著西方的審美和消費口味來做自身的調適。事實也證明,越是那些能跳出西方口味的作家,反而越有可能取得持久性的成功。

    漢學家在當代文學走出去中發揮巨大作用

    羅 鵬:我正在編輯兩個項目,第一個項目是為一本期刊編輯一個特輯,我計劃邀請學者從中國文學不同的地域、領域和議題切入并運用不同的方法論來展開討論,例如從“邊境作為方法論”、“武俠作為方法論”、“報告文學作為方法論”來展開。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思考這些方法論和特定的議題或領域的關系,還會對我們思考文學和文化研究,甚至對中國現代文學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個項目我們關注的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語言學轉向。我們很想從方法論和理論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學術現象。雖然我們主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但這個特輯重點討論的并不是中國文學,我們認為這個議題與當代文學研究的趨勢緊密相關。

    記 者:近年來,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日漸提升,海外漢學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對中國文學走出去有何影響?

    季 進:應該說,海外漢學家是當代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最重要的推手。不少漢學家既是研究者,又是翻譯者,這使得他們對當代文學的選擇不是浮光掠影、獵奇式的,而往往能選擇最具內涵的作家作品。海外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認識,首先是通過漢學家的工作來達成的,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肯定漢學家在當代文學走出去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不斷地助力漢學家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傳播中國文學,而不是簡單地否認。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漢學研究和走出去戰略好似一體兩面,互動友好,你推我拿,有志一同。但究其實質,兩者的落足點和關心點還是有所不同的。漢學研究說到底是一種學術研究,其訴求的對象雖有心囊括一般的文學愛好者和對中國文學、文化充滿興味者,但是,其真實的讀者僅僅存在于非常狹小的漢學圈內。學術研究有志于去澄清并展現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學、社會和歷史現實,也有可能傾向于發展某種隱微的批評和文化介入。而走出去戰略則立足國際推介中國,務求全面生動,未必把學術圈作為其著力的要點,兩者的定位和胸襟還是有所不同的,我們應該彼此尊重,努力形成良性互動。

    張英進:海外漢學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及時介紹新作家和新作品,并挖掘以往不受重視的作家與作品,因此引起翻譯界的重視和出版商的興趣。在海外的文化格局中,學界、出版界與媒體嚴格分野,一般學者很少參與主流媒體的書評介紹,因此對校園之外的主流讀者影響有限。當然,學界影響相對媒體而言是長期的,即目前在校大學生將來必然成為海外的主流讀者。

    張清華: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當然有重要的和決定性的影響,之前莫言、余華、蘇童、王安憶、閻連科、鐵凝、畢飛宇等人的海外影響,一定程度上都是漢學家孜孜不倦的介紹的結果。近年來,賈平凹、韓少功、麥家、曹文軒、張煒、徐則臣等人的影響也逐漸多了起來,同樣是漢學家推介的結果。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還是歐美的漢學家。

    我們從國家層面上,應該有舉措和戰略,要大力團結漢學家和翻譯家,給他們以獎勵和支持,以促使他們更多地介紹和推助中國作家走出去。同時,也要推助他們翻譯和研究中國學者的當代文學研究與評論,這樣他們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就不是局部和支離破碎的了,更能夠從整體上全面和歷史地理解中國文學的創作。

    記 者:海外漢學家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張燕玲:海外漢學家習慣以“現代性”為核心敘述的視域,同時論述又容易脫離大陸具體的歷史語境,因而會與我們傳統的文論敘述有差異,甚至大相徑庭。因此對海外漢學家的研究成果,要有一個客觀的善意的學術評價,同時也要有一個正常的寬容的心態。我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永遠是我們的文藝方針,正常的理性的學術交鋒是文學批評的生命。內地和海外話語系統不一樣,對于同一種文學史現象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對漢學家的研究進行對話、討論、商榷、甚至發出批評的聲音,都是必須而正常的,這意味著中國文學的信任與融合,自信與建設。

    張英進:海外漢學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以作家、作品分析為主的當代文學批評的忽視,但這是海外人文學界的整體趨向。解決的方法一是組織以作家、作品為主的國際學術會議,并邀請作家參與,以促進學者這方面的研究動力。二是增加學術期刊的作家、作品研究專輯,擴大學者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出版機會。

    張清華:海外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主要是不全面,對作家的了解也比較片面,尤其難以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和譜系化地理解中國當代文學。某些華裔的學者可能好一些,但觀念和觀點有時也不盡公允和有效。建議鼓勵他們對于國內學者的著作多加翻譯,與中國當代的批評家多一些互動,這樣就可以更多和更客觀地介紹中國文學,推介中國作家。

    中國文學的格局日益豐富闊達

    記 者:海外漢學研究的發展前景如何?

    張英進:海外漢學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前景可觀,因為中國的崛起引起海外學界對中國研究整體發展的重視,相關大學的文學課程逐漸增加,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文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中國當代文學自然成為了解當代中國的主要途徑之一。

    季 進:首先,漢學研究自有傳統,同時它也是西方學科建制中雖微弱卻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其發展有其長久性;第二,在世界文學和全球化的巨大號召之下,隨著中國作家和作品更多、更廣的傳播,漢學研究必會形成更強勁的趨勢;第三,中國作品所能提供的中國經驗對于檢討西方理論及其學術發展中存在的某類問題具有重要性,一個嚴謹的學術研究者,不會無視這種重要的資源。我們期待以更闊大的胸襟,海納百川,了解和接受海外學界的成果,并與之形成良性的對話與互動,共同推進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走得更深更遠。

    張清華: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的上升,關注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外國人會越來越多。這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關系,必須以更寬廣的胸襟來對待國外的漢學研究,寬容不同的觀點,甚至批評意見。不能把國內的一些想法強加給外國學者,那樣會適得其反。

    張燕玲: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之中國,能擁有如此眾多葆有文學初心的批評家尤其是漢學家,說明中國文學的格局日益豐富闊達,這是我們大時代的文學之幸,當然也是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少另类性欧美杂交|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一级做a爱一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uyghur69sexvideos|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99热在线精品观看|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免费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97碰在线视频| 在车子颠簸中进了老师的身体|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乱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 免费h片在线观看网址最新|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国产大片黄在线播放|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麻豆入在线观看| 一个人www免费看的视频|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