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7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拉薩8月26日電 (記者袁泉、瓊達卓嘎)看著小索朗安全地返回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孩子的母親德吉給醫生們獻上了最尊貴的金色哈達,“醫生們給了孩子新的生命,他們就是活菩薩!”
今年3月,小索朗一出生便被診斷為嬰兒先天性食管閉鎖。過去,由于醫療水平有限,在西藏患了這種病大多意味著數日內夭折。援藏醫生的出現,為小索朗帶來了生的希望。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侯新琳醫生接診小索朗后,緊急聯系了胸外科援藏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王京弟主任,并經全院會診,決定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外科大夫高陽旭為小索朗進行手術。5天后,由協和醫院援藏專家譚剛施行麻醉,在援藏護士團隊的配合下,手術成功完成。
這是西藏首例新生兒食管閉鎖畸形矯正手術。2015年8月以來,由中組部、國家衛計委等開展的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讓西藏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縣”目標: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重癥開顱手術,那曲地區人民醫院完成首例新生兒換血手術,山南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這些原本在雪域高原上無法實現的手術,近兩年逐一變成現實,有些刷新了國內紀錄,有些甚至是世界首創。
“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等大學附屬醫院,以及北京、上海、重慶、安徽、廣東、遼寧、陜西7省市三級甲等醫院選派專家,以‘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形式,對口援助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7個地市人民醫院,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7’醫療援藏。”西藏自治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說。兩年來,經兩批324名援藏醫療專家的接續奮斗,改變了過去醫療援藏分散、短期、片面依賴的狀況,從“單兵作戰”轉向“集團作戰”,從輸血供氧轉變為造血制氧,加快實現了西藏受援醫院格局性變化與歷史性進步。
通過開展“以院包科”,受援醫院的疑難危急重癥診治能力得到加強,一大批符合當地實際的重點科室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兩年來,受援醫院共開展危重手術8482臺,挽救了8445人的生命;普遍建立了ICU、導管室、血透中心、病理科等科室,首設科室21個;398項區域內醫療技術領域的空白被填補刷新。全區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分別從2015年的100.92/10萬、16‰下降到2017年2月的94.25/10萬、7.23‰,住院分娩率從2016年底的85%提高到92%。
為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援藏專家把培養本地醫療人才作為核心工作,“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簽訂“幫帶協議書”。截至目前,兩批援藏醫療專家共幫帶73個醫療團隊497名本地醫務人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